合作生产理论视域下社区更新的治理创新与实践启示——以顺德东风村共建基金模式为例
发布时间:2025-05-14 作者:赵楠楠(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芮光晔(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周雅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1年起,顺德东风村通过参与式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公共空间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广东德胜社区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社区共建基金,重构政府、市场、社会的多维关系,在社区参与者和多元社会组织间形成包容性合作生产治理联盟,构建“多元融资复式—社区共建共治—可持续更新”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为破解社区更新的融资困境与治理失效提供了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实践样本。
1. 制度创新:复合型融资模式重构社区共治模式
社区基金会的设立突破传统财政依赖,形成“本金保值—收益反哺—滚动发展”的可持续机制。通过居民众筹、企业捐赠、社会组织捐款等渠道筹集600万元初始本金,并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实现资本增殖。这一制度设计的创新性表现在:①通过地方企业成立的社区基金会形成配资机制,对符合战略规划的项目提供最高1∶1资金匹配,放大社区公益资金效应;②采用“不动本”模式,确保本金安全的同时,以增值收益支持社区可持续更新,增强居民信任感和参与度。地方政府、社区党组织、专业规划师、社区基金会、社区积极分子形成跨尺度的治理联盟,推动以创建社区公共空间、整合社区外部资源、建构合作共生平台为主的创新框架。
2. 技术赋能:参与式治理工具推动社区规划范式转型
项目创新构建了“技术工具-组织载体-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治理链条。①在技术层面精准匹配居民需求。项目邀请专业规划师,通过“空间小旅行”“功能拼拼乐”等活动收集村民意见,并结合多轮参与式工作坊,将地方知识融入社区更新规划。②在组织层面培育社区自治能力。以“东风村深水公园共商共建”继续寻求社会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社区事务公共化和社区自治可持续化。
3. 价值重构:可持续更新机制培育社区发展内生动力
项目通过参与式共治过程激活社会资本,形成两大可持续机制。①在物理空间维度激活社区生活场景。村委和社区规划师通过盘点村内闲置用地、优化低效土地资源、改造社区公共空间,激发了居民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例如改造“社区厨房”使传统宴席转化为常态化养老服务,改造“东风村青少年基地”通过“老幼共融”设计实现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②在社会资本维度将情感纽带转化为制度契约,通过动员社区共同出资,创建新的治理组织和议事平台,并以社区共建基金的形式推动自主更新的制度化。从幼儿园改造的100%表决通过,到78家企业持续捐赠,构建了长期共建机制,建立了空间优化与社区发展的正向关联。
东风村的实践表明,社区更新的核心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改造,更在于社会关系的重构,旨在构建一种“政府引导而不主导、市场参与而不控制、社会协同而不依附”的新型治理生态。该案例对城市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有三重贡献:其一,制度弹性。德胜基金会既承担资源中介职能,又借助基层党组织的嵌入,成功实现了协作规划与合作生产理论模型的本土化应用。其二,技术与规则结合。通过参与式规划工具,将居民自主决策纳入制度框架,使空间治理从单一政策工具转变为具有约束力的社区治理规则。其三,资本增殖推动更新。共建基金模式创造了社区自主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使社区更新不再依赖单一财政支持,而是形成内生增长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