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里弄遗产大部分保持着原初功能,至今仍在使用,具有典型的“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特征。关于里弄保护的重要性各方面已有共识,但如何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相关的路径和方法依然存在巨大分歧。2003年以来,上海逐步建立起“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对里弄的存续提出“留房留人”的保护目标,并为此开展了步高里、承兴里、春阳里和瑞康里等多个项目的实践探索。2020年完成的“承兴里”城市更新项目获评“2021年度城市更新贡献奖”。
承兴里位于黄浦区8号街坊,建于1930年代,由完整新里、零星旧里以及沿街“下店上宅”式建筑围合而成,2016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风貌保护街坊。2018年启动了一期的更新工作。改造前,承兴里近2000户居民中有近700户旧里居民还在使用手拎马桶与合用厨房。受限于风貌保护的要求,空间增容的余地极其有限,因此降低人口密度是实现房屋内部成套化改造、改善居住环境的现实选择。
承兴里一期项目包括2条新里和1条旧里的更新改造,涉及261户(公房住宅253户,公房非居住单位8户),合计面积6798 m2。项目针对居住密度高、历史搭建多、公共面积小等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抽户”模式来解决房屋和居民的现实矛盾。所谓“抽户”,就是指部分公房居民自愿解除承租关系,通过补偿、安置等方式搬离里弄。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项目实现了42户居民和5户单位“抽户”,人口规模降低了18%。“抽户”调整了人房配比,不仅为留下的居民增设了每户3.5 m2的独用厨卫空间,优化了室内空间布局,实现了居住功能和生活品质的双提升。承兴里一期项目2020年7月全面竣工并实现居民回搬,基本实现了“留房留人”的保护初衷。
活态遗产保护不是机械地维护原状,禁止遗产变化,而是在保护视角下对遗产变化进行管理。承兴里一期项目也存在争议,争议点在于房屋改造重建和居民抽户安置带来的成本高企,以及政府单方面大包大揽带来的“一刀切”问题。但需要厘清的是,高成本并非里弄保护的结果,而是上海城市住房保障历史欠账的必然呈现。政府倒贴资金顶着巨大财政压力进行“留房留人”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其对历史保护的重视和魄力,也为此类高密度街区的更新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
历史形成的里弄房屋以及居民构成有多样化的特点,里弄保护更新需要更加灵活的资金平衡机制。比如1991年原卢湾区(现黄浦区)振华里项目通过街坊内办公楼开发来实现资金平衡;再比如田子坊鼓励居民自主更新,通过街坊商业价值推动房屋价值提升来实现资金平衡等。发挥居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促进居民自己把房子修好则是更加经济理性的探索方向,但当前大部分遗产保护仍旧需要政府为主导的整体组织。
要持续地实现里弄活态遗产“留房留人”保护目标,还需要构建城市层面系统性的配套支撑。2018年承兴里二期项目启动征询,遗憾的是由于采取了“不抽户”政策,该征询被抵制,签约率未获通过。目前,承兴里街坊已经成为该街区中唯一保留下来的里弄街坊,如同城市盆景独存其间。这也再次证明历史城区的保护是一项整体性工作,要推广“抽户”“留改”等保护措施,还需要完善如公房管理体制、房屋建设管理办法、保护资金补偿机制等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持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