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君平街89号院1栋位于青羊区一环路内,是1964年建成、独立宗地的三层住宅,2022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为17户居民所有,2022—2025年按照成都市《危房原址恢复重建工程规划许可办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探索自主更新,为成都首例居民自主重建更新案例,主要创新如下。
1. 精准出台更新政策,为危房自主更新提供路径
一是明确自主更新对象范围,拓展审批管理对象。将D级/Dsu级且明确为需停止使用的、整体拆除重建的、产权清晰的独立基地低层住宅原址恢复重建项目纳入工程建设审批管理,为相关权利人提供合法合理的申请途径。
二是构建全链条管理,完善规划许可制度。构建自主申请立项、组织审查审批办理“两证”、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全链审批工作流程,优化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合审批简化流程有效缩短审批时间;在审批中增加了房屋安全主管部门的审查内容,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在初审阶段对房屋安全鉴定报告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由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是量体裁衣,突出对存量空间的适用性。针对危房重建位于建成区、涉及多个权利人以及“原址、原样、原面积、原用途”的重建要求等特性,《规则》以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或不动产权证替代用地许可相关材料,增加所有产权人同意书,强化危房鉴定报告、原建筑设计图及实测图等既有空间相关材料。此外,创新不动产管理,通过“限制-解除限制”的行政手段预防过程风险。
2. 探索建立社区治理机制,实现全过程居民自治
一是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居民自治+社区协调”社区治理机制。全体业主组建业委会,推选出3位具备建设施工、财务管理等相关经验的居民代表,形成自治组织,做到“事事皆公告、决策皆满足100%同意”;通过社区、院委会搭建协商平台,与周边居民协商达成关于施工周期、施工线路以及临时性空间占用补偿等的可行方案。
二是实现以“意愿自主、实施自主、财政自主”为特征的全过程自治。项目由率先了解《规则》政策的业主通过内部动员达到自主更新同意率100%,实现意愿自主;项目由业主自主申请,自行筛选委托鉴定、勘测、设计、施工等单位,由具备相关经验的业主代表完成报批报审,实现实施自主;项目更新费用为居民根据产权面积对应的份额筹集,由居民代表设立银行账户,通过多人共管账户和银行监管实现资金透明化使用,实现资金自主。
3. 示范意义以及可推广的经验
本案例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是一套危房自主原址拆建的申报与审查工作流程,专门针对危房重建、涵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方案审查、竣工验收、不动产管理的全流程操作规范,技术要件与审查流程清晰明确,规范相关建设行为,降低参与门槛。
二是一套居民自治的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社区协调”的社区治理机制,成立自治组织,自行申报、自筹资金、自行组织实施,在社区协调下与相关职能部门、周边居民、施工单位等协调博弈,“事事皆公告、决策满足100%同意”,实现意愿自主、实施自主、财政自主。
居民自主更新实现了个人资产增值、居住品质提升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多重效益,达成多方共赢,仍有以下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府在危房、老旧住区自主更新中在税费减免、政策供给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实现其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与政策制定者在公共安全和弱势群体的保障方面的职能,维护社会公平;二是如何完善财务与社会风险预控机制,健全项目叫停和过程争议解决方式,实现居民自治过程风险可控和权责可追溯,以更进一步保障各方的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