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皮厂胡同8号楼危旧楼改建项目是北京市首个独立产权危旧楼改建试点,也是首个拆除重建改造试点。项目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社区,建于1978年,为砖混结构五层住宅楼,共20户,原建筑面积1194 m2,被鉴定为D级危房。
2022年1月,改建工作启动,攻克资金筹集、税费负担、交通占路等难题,实现居民100%签约。2024年春节前居民顺利回迁。改建后每户面积平均增加10 m2,居民共缴费约20万元。新楼增设电梯、适老化设施,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和阳台热水器等节能设备,实现水电气热智能化升级。坡屋面外观设计与周边传统风貌协调,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一,党建引领危旧楼改建:“目标-路径-服务”融合的全流程创新实践。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优化户型、内置电梯,提升使用功能,成为独立产权成套住宅改建的成功范例。总结提炼党建引领下“摸底调查—民意立项—实施主体履职—政府部门会商推进—政府、居民、企业共同出资—居民签约搬家—施工建设—交付使用—不动产登记”的实施路径。
第二,多方共担资金,破解危旧楼改建难题。采用“市区政府补贴+企业支持+居民出资”的多方筹资模式:政府依据政策提供财政补贴,按定额补助实施改造。居民承担原住房面积中财政补贴不足部分及新增面积成本。针对住房交易抵押问题,通过与银行协调,提供改建依据和规划审批材料,保障债务关系存续。精准回应居民关心的户口、抵押物、居住环境等问题,推动居民观念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最终20户全部同意出资。管线公司承担因建筑位置变化导致的水电气热管线重新接入费用。既保障了各方利益最大化,又实现了资金平衡。
第三,全业主化与政策红利最大化,解决房改售房半截化现象。该楼为区房管局大产权房。改建前已有17户完成房改售房并基本同意改建,其余3户通过改建实现产权变更,推动楼内全业主化。改建后房屋产权统一登记为“按照经济适用房产权管理”,原已购公房或商品房部分在登记时注记。此次改造是北京市首次尝试,最大限度降低居民缴费,最大化利益,最终实现20户居民全部独立产权,达成100%签约改建共识。
第四,破局税费堵点,创新减负路径。改建项目中,房屋转移和不动产登记使居民面临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契税等负担。为此,规建管等部门协同联动,专题研究有关规划审批、不动产登记以及相关税费等问题,提出“产权主体不变、实施主体代建”的创新思路和“先注销首次、后一户一首次”的办理路径。通过打破常规审批模式,从源头上打通规划、建设审批的卡点堵点,创新税费减免办法,将居民缴纳税费降到最低,极大减轻了居民负担。
第五,绿色建管、共治共享、长效长新的创新实践。通过深挖改建潜能,利用楼体“工”字型建筑轮廓的凹部空间,适当增加建筑面积,优化户型结构。施工采用“装配式”建筑方法,减少噪声和粉尘污染。注重建管并重,引导居民同步签署改建与物业管理协议,成立业主委员会并引入物业公司。通过市场化付费意识引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物业管理更具科学性、规范性与可持续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