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古墟是深圳四大古墟之一,位于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河畔,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占地约5.3 hm2,墟内留存着永兴桥、广安当铺、新桥粮仓等丰富历史遗存。2019年,清平古墟被深圳市列为首批7个有机更新试点之一。经过4年更新整治,古墟已成为新兴人文景点和地标。投资额达数十亿元,并“由点及面”带动周边1 km2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不同于传统更新模式,清平古墟从“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进行优化,或可为历史街区复兴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1. 精细化规划: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分级分类评价与精准施策。借助3D测绘与点云数据技术,新桥街道携手相关团队,对古墟历史建筑展开精细“描摹”,构建历史建筑数字孪生场景。依据建筑质量、风格、功能、文化价值等要素进行评级,建立四类建筑风貌分级表,“一事一策”量身定制保护清单和提升计划。通过原址复建重现古韵,功能置换注入活力,立面修缮重塑风貌,水网恢复营造特色,古墟在完整保留“组团-街巷-院落-水体”空间格局的同时,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文化空间价值得以充分释放。
2. 刚弹性建设:基于“底线管控+弹性引导”的规划审批与建设实施。采用“技术文件+管理文件+城市设计导则”多维度实施传导机制。一方面,通过“技术文件+管理文件”,提出刚性控制要求,满足规划管理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规定,平衡各建筑物权利人的利益诉求,保障公共利益有效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在建筑高度、容积率、业态比例等方面设置弹性指标,为实施主体介入改造预留弹性空间。
3. 可持续运营:从“短期换血”到“持续造血”的历史街区复兴。清平古墟在更新上既不是“大拆大建”的“短期换血”,也不是“僵化复原”的“长久输血”,更强调要适应当下城市的发展需求,适应未来人群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以实现“持续造血”。运营中,新桥街道联合项目运营公司金鼠集团,深入调研当地村民和企业机构等在空间使用、业态匹配、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诉求,精准打造产业空间,有序引入影视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同时,围绕“民俗文化展示、数字影视体验、学术研究拓展”等塑造古墟全新文化IP,再组织策划系列城市事件,如承接深港影视产业合作高峰论坛、文博会分会等活动,不断吸引项目签约落地。通过构建“产业生态+文化IP+事件运营”的复合型“造血”机制,持续赋能古墟产业发展。不仅如此,以5.3 hm2的清平古墟为核心,周边1 km2城市空间受外溢效应影响,也逐渐向拍摄、制作、体验、生活、休闲等关联产业链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