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按语】当前,中国城乡规划学科正经历深刻变革。城镇化进程的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都在推动规划学科与教育体系的转型。本期笔谈以“规划教育的规划”为主题,邀请了多位学界与业界权威专家,围绕学科本质、教育模式、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守正创新,筑牢学科根基
段进院士、黄亚平教授等学者指出,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在于“空间”,这是其区别于其他领域的关键。无论是应对存量更新时代的城市治理,还是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统筹,空间规划与设计能力始终是规划师的核心竞争力。守正创新并非固守传统,而是要在夯实空间设计与规律认知的基础上,推动与经管、生态、公管等学科的融合,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正如王世福教授所言,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营建美好空间”,这一使命需要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思维传承下去。
需求导向,重塑教育体系
石楠教授强调,规划教育的改革应以需求为导向。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行业边界的模糊以及社会参与的深化,规划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单一走向多元。张悦教授对新学位法的解读为“分层级、分类型”培养提供了制度支持:本科阶段注重通识与基础,研究生阶段则突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差异化定位。冷红教授进一步提出,教学内容应从城乡空间向国土空间深化,教学方法应借助虚拟现实、智能技术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数智赋能,开拓学科前沿
闫凤英教授、卓健教授等学者认为,规划学科应积极拥抱数智技术,重构动态感知与决策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规划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驱动”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时空动态模型与智能决策系统,规划教育将培养出既精通传统空间设计、又擅长数据解析与技术应用的“新工科”人才。陈志端副教授提出的“分类分层”培养模式,旨在增强学科韧性,使人才能够适应国土空间治理、城市更新、生态修复等多元场景的需求。
协同共进,回应时代命题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战略,规划学科的责任愈发重大。华晨教授指出,规划教育应从“传授知识”转向“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与创新意识;阳建强教授则以城市更新为例,强调教学应注重多学科协同与实践闭环,让学生直面复杂社会问题的真实挑战。这些探索表明,规划教育不仅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的传承——以公共利益为宗旨,以人民城市为初心。
结语
转型之路虽充满挑战,却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本期笔谈既是对当下问题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期待学界与业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多学科融通与政产学研协同,共同书写城乡规划学科与教育的新篇章。唯有如此,才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人居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