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的教育改革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5-03-25 作者:段进

2023年8月,东南大学开了一次建筑、规划、景观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针对城乡规划学科未来的发展,我在会上提出3项改革的建议,经会议认真讨论并获得规划学科广大教师的认可后,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应该说这是应对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环境变化、行业转型和学科发展等压力下迈出的艰难一步。
1. 面临挑战
当前,城乡规划学科发展面临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能源转型等诸多新背景;城市本身面临着气候灾害、公共事件、老城区衰退、房产开发过度等迫切问题;学科发展也面临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技术变革的严峻挑战。城乡规划学科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既守住本体、发扬优势,又充分适应未来需求与发展的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这不仅仅是达成共识的认知问题,更重要的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特点予以落实的问题。
比如东南大学如何结合空间研究与设计优势进行合理可行的改革,做到“强主体,宽基础,多出口”。强主体是指以空间为核心的城乡规划学科主体能力要强,突出东大空间研究与设计优势;宽基础是指学生的学科基础要宽,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领域;多出口是以设计思维和技术方法为核心,与规、建、管相关学科以及大数据、智能化的新技术等多路径结合。这种转型发展必然需要教学、招生、学制的相应改革,也包括了教师队伍改革,教师也需要终身学习。
2. 教学改革
城乡规划学科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价值观和使命感,更要加强对学科本体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之上外延发展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城乡规划学的本体既包括土地使用管控的空间规划,还包括对人居环境优化更新与运维的空间设计。面对未来的新背景、迫切问题与严峻挑战,城乡规划学科的人才培养,既需要能够认知城乡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城市社会人文等关键问题的科学性,还需要掌握开展研究和应用实践所需要的技术工具和方法。
应对城乡规划的转型,需要改革以往教学体系。在基础阶段的教育需实、需宽。空间规划设计的培养不仅仅是手头功夫和方案能力,还需加强与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发展理论和社会经济需求认知的紧密结合,需加强大数据、遥感技术、仿真模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工具的学习。在本科基础尚未夯实的情况下,不宜过分强调设计的创新性,而应更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课也应该围绕着如何解决问题展开,这样规划学科的培养就不局限于设计成绩的好坏,而是朝着更多元方向的发展。 
3. 招生改革
从规划行业近期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规划行业正面临业务结构、服务模式的调整,规划实践方式也正发生重要变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应更加关注空间技能的全面性,包括空间资源价值的判断能力、空间形态的规划能力、空间场所的设计营造能力、空间管控的治理能力、空间运营的服务能力。东南规划学科是由建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原来只招理科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空间技能全面性的需求,现在改为文理兼收,这一转变有利于培养出未来规划建设的多类型人才。
4. 学制改革
东南大学规划学科本科学制从五年改为四年,研究生不变。规划专业要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发展,但它也不可能承担行业的全部任务。在过去,由于行业发展,城市规划知识体系不断扩充,城乡规划的教育内容也一直在增加。市场既需要广博的通识基础,更需要精深的专长,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上都是硕士以上,所以教育应该在宽基础之上进行多方向硕士培养。学制改革后可以为三年通识基础,四年级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去选修多元化规划设计、数字技术服务治理等多种选修课程,研究生教育对接本科多元化的背景,与硕士课程连接,建构新的教育生态系统,结合本、硕、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稳定核心本体,积极与其他学科联动,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到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改革,行业学科和专业交叉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多元需求的难题。
未来城乡规划学科人才培养的规模将从迅速扩张回归到理性发展,不同类型高校针对的问题也不同,城乡规划教育应该在坚守专业本体通识教育的同时,体现特色培养路径与行业整体协作,改革创新发展以适应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