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教育改革要面向需求
发布时间:2025-03-25 作者:石楠

规划教育最主要的“产品”是规划人才和规划知识,规划教育怎么改?最重要的取决于需求。
首先,谁需要规划教育?做好规划工作需要教育的支撑。过去几十年里,政府规划职能、规划行业和规划学科作为城市规划的三个维度是高度重合的,规划教育以最便捷有效的方式,为政府部门、规划编制机构输送了大量人才。一方面,现在需求变了,就政府职能来说,不仅自然资源部门需要规划人才,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诸多部门同样需要。以规划部门和规划行业为唯一就业方向、规划教育包揽规划职能部门与规划行业人才供给的图景早已经一去不复返。就业取向多元化倒逼规划专业的学位教育必须转型。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城市社会,各级各类决策者和普通民众同样需要规划知识,规划教育在满足学位教育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基础教育、通识教育、继续教育、知识普及的责任,向不同专业开设城市认知、规划认知的基础课、通识课,让所有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城市和规划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城市发展规律和规划的作用。
其次,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规划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规划教育历来以工作技能为核心培养目标,尤以规划设计作为重中之重。但需求已不局限于规划编制单位,除政府部门外,大量社区工作离不开规划专业人员加入,全国城乡几十万个社区、2万多个建制镇、近3000个县级单位所产生的大学毕业规划人才需求十分可观,何况目前300多个地级市尚未做到大学规划专业人才全覆盖,海外规划服务市场尚未充分开拓。面向基层和全球需求无疑应成为规划教育重要的“市场”。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发展多元化,规划价值观的养成本应是本科教育“知识—技能—价值”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现行规划教育中尚属短板,而规划教育蕴含的价值观传递,天然具备思政课程特质,亦属于有待发挥的专业特长。
再次,规划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大学规划教育始于职业教育,基于工学传统。职业已不再是规划学科独步天下,呈现出多学科服务于城市规划的态势,尤其是公共管理、财政金融、社会治理、资源环境等学科介入。规划的团队工作不再是职业规划师自身组团,而是跨职业、跨学科的协同,以往那种“全能型”规划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挑战,更加细分、各具特色的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为此,必须对规划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梳理,尤其要聚焦“核心不强、外延不清”的问题,这显然不是简单地缩短学制能够回应的。与此同时,考虑到大学教育的总体改革思路,与改革开放初期或设立专业评估制度时相比,本科不再是精英教育,更趋向于素质教育和通才培养,在这种大环境下,按照“城乡规划学”一个“学科”设立本科的“城乡规划专业”,犹如成年男子身着童装不合时宜。如何进一步“夹紧”规划专业核心知识束,鼓励各地各类院校施行特色化、地域化教育模式,十分迫切,如何将规划知识体系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合理布局,应该是学制调整的前提。
最后,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学科建设是规划教育的重要使命,既往的规划教育重点在本科,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应将工作重心适时逐步转向研究生教育阶段。城乡规划学自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以来,并未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对二级学科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和部署,而是处于“散养”模式,这或许是交叉学科难以避免的,但客观上造成了二级学科不强、学科知识体系整体结构不清晰等潜在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探求和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传统的理论课、实践课教学组织方式,随着教育手段多样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以及人工智能介入,必将出现根本性转变,唯有此才能够改变学生主体地位不强、学时学分效能有待提高的问题。
总之,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划教育应该摆脱行政依附,增强学科自觉,升维统筹各种教学资源,迈向新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