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本源,应对变化,把握未来
发布时间:2025-03-25 作者:闫凤英

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应回溯本源,始终围绕服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面对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转型,需积极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在数智时代,更要以先进技术为驱动,开拓研究领域,提升治理能力。通过研究和解决动态规划的科学问题,并在教育体系中强化时代所需的能力与素养,城乡规划学科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1. 回溯本源:服务规划实践
《周礼・考工记》中写道“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描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都城规划中空间安排的范式,以“行业规范”的形式记载下来并且作为“专业知识”得以传递,用以培养和教授后代从事都城规划建设的匠人,这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最早的规划知识与规划教育的样子。
放眼当下,城乡规划的根本任务依然是通过空间分配优化土地利用模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也已从单一的技术实践发展为覆盖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知识理论体系,这一历程表明,城乡规划学科和教育的根本使命始终是服务城乡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城乡规划教育必须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开展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城乡发展的需求。
2. 挑战与关键问题:规划与时俱进
21世纪以来,规划行业、学科和教育正面临诸多挑战。
从内在因素看,问题的根源在于行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具体而言:规划行业是为各级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服务。然而,现存规划体系的静态性与当下城乡快速变化的现实不相适应。这种不匹配削弱了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导致其在城乡发展与治理中的实际作用下降。与此对应,规划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尚未摆脱既有的以静态规划编制为核心的教学范式,这使得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充分满足城乡空间治理更加动态化、智慧化的需求,从而影响规划师在城乡发展建设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从外部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空间治理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框架。这一框架不仅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为规划体系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规划学科和教育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调整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 数智时代:动态城乡规划与治理
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赋予了城乡空间发展的新动能、城乡要素运行的新形态,同时也提供了认识感知城乡人居环境的全新角度,提供了引领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城乡规划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托先进的数智技术,进行及时、动态的城乡感知与科学精准的发展规划与决策,才能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
新技术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规划学科的领域,提供了城乡数智感知、动态规划与治理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城乡规划的知识理论与技术方法,引领数智时代的城乡规划新范式,同时也为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注入新内涵。①基于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城乡动态感知:研究如何高效地采集和分析实时数据,包括交通流量、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以便为动态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②多目标情境下规划时空动态模拟:如何构建能够实时反映城市和乡村变化的时空动态模型,帮助实现规划方案的科学模拟与优化;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提升动态决策能力。
规划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则应以数智时代为契机,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兼具规划理论、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规划师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空间规划能力,还需掌握数智技术,成为新型城乡治理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城乡规划学科和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