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城镇化率从跨越50%到超越66%的10余年,城乡规划教育创建了一级学科并持续以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发展,始终紧扣城镇化前沿动态,承担着培养人才、生产知识、社会服务等重要责任。城镇化下一个阶段的速度将显著放缓,快速发展留续的大量问题伴随着继续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和转型,要求规划教育既要恪守学科服务美好空间营建的初心,又要积极应对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的挑战。如何在传承中改革创新,打造更高水平的规划教育体系,是当前学界和业界亟须回答的问题。
1. 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价值:营建美好空间
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创新性空间设计和科学性空间规划,在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下,营建具有地方性情感和丰富性活力的城乡人居空间,与时俱进地满足人民对宜居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城乡规划的美好空间营建,不仅是一门技术性专业,还承载着更深刻的社会责任和更美好的人居愿景。
基于人类建设城市的历史经验,城乡规划教育通过实践研究和学术建设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通过系统性教育培养出具有“规划思维”的专门人才,通过参与性实践服务城市化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这种专门性的“规划思维”既承续着母学科建筑学的功能空间形态设计思维,更衍生出因应公共管理职能所需的综合协调思维,形成了一系列城市空间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规划建设的原理方法,通过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来合理配置土地使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以响应国家城镇化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详细规划来设计和导控微观层面的城市空间开发和更新,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就业需求。
具体的规划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本科阶段,一般以专业建设为内涵,以功能合理、形态优美、空间合宜的人工建成形态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遵循空间美学训练为基础,遵循尺度由小渐大、对象由易渐难、问题由简渐繁的学习规律,以设计课作为综合能力训练主线,以原理课、理论课作为方法训练主线的方式培养具有营建多尺度美好空间能力的规划专业人才,适应基本的空间规划设计行业需求。研究生阶段,则以学科建设为内涵,进一步加强城市研究与规划行业前沿问题的关联,研究生导师一般会在具体研究方向上开展科研、实践并指导研究生选题和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在本科偏向空间设计能力基础上培养具有实现美好空间所需的问题分析、调查研究、逻辑思辨、综合统筹等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养,适应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行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成效角度看,规划行业领军人才往往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空间设计专业基础和系统的城市研究和综合统筹能力,加上实践应用的磨砺才能有所成就,也体现了规划教育营建并实现美好空间的核心价值。
2. 城乡规划教育的改革焕新:走向空间科学
城乡规划不仅关乎空间营建的合宜与优美,还涉及环境保护、生态和谐、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城乡统筹等广泛议题,规划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对空间规律认知和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等深刻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传统的城乡建成环境扩展至全域全要素,要求更全面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技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为空间规划决策带来了新工具的同时,也产生技术依赖难以面对现实复杂性的风险。
应对全新的挑战,城乡规划教育必须开展全面的改革焕新。教育方法改革方面,需要创新教学技术、开设前瞻性课程,运用数字驱动、人工智能、空间模拟等前沿技术,设立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空间实验室”,学生可以在数字孪生城市模型中模拟和设计不同的空间发展情景,直观感知规划方案的效果,在锻炼学生规划技能的同时激发其对城市未来的创造力与责任感。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需要在有限的学制学分约束下,通过模块化教学结构导入跨学科课程,与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共建联合课程,提高规划设计能力培养中缺失的科学精神,夯实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空间科学内涵,赋能新型规划人才。实践传统传承方面,需要建设更高水平的产学研平台,高校应与所在地方政府合作,通过行业导师的参与,将真实项目的复杂情景引入课堂,开展 “政策制定者”“规划实施者”“技术支持者”“公众及居民代表”等多维角色能力培养,让学生理解多元利益冲突并锻炼协商与决策能力,培育未来规划师的综合素养。
通过上述改革,城乡规划教育将在传承营建美好空间的核心价值基础上焕新,推动多学科融合,从空间设计、空间研究、空间技术、空间制度走向空间科学,归纳中国城镇化实践中的本土理论和方法,响应科技进步带来的智慧化革新,服务社会发展带来的多样化需求,为中国城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