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专业老师很多都拥有博士学位。依据自己的学术经历去指导博士生可以是轻车熟路,无非是相当于再写一篇博士论文,熟能生巧的学习积累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规模式。能够成为老师就是因为学得早,相对于学得晚的学生,老师的知识积累和学术成果自然会更多一些。老师通过讲课,把学生未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课堂传授知识的直接和主要功能。然而,如果学生已经看到过老师的博士论文,甚至对老师要传授的知识已经了如指掌,课堂上同样内容的知识传授就成为复述和复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一旦寥寥无几,学生便会更关注这门课的考试成绩如何高效获得,在课堂上分心至更有价值的内容,直至干脆静心养神。
在课堂上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事实上并没有将教学功能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老师面对的学生并不是都要去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位高低也不是体现老师教学效果的绝对准则。
1. 当老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机会没有时间差
对于本科生来说,教科书是存在的,与教科书相关的资料、图片以及业内专家的学术会议、专题论坛等资讯,均能够从各种渠道上获得。老师认为可能是最新、前沿或热点的知识,在互联网时代不存在学生获知滞后的问题,但教科书知识和信息的滞后确是永远存在的。初入专业的本科生会在系统性的教科书和专业在现实社会发生的事之间产生疑惑和互证的困难。听了教科书说的,但现实不是这样;网上的众说纷纭,但无法整理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如果此时老师只按教科书照本宣科,既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的特征,也解决不了学生存在的疑惑,而只侧重于关注专业热点,只能符合某些完成了选题的博士生的口味,对于本科生来说,以此还是未能找到专业的第一块基石。
如果学生上课不愿意踊跃发言,可能是老师用足了讲课的时间而使学生没有机会,也可能是学生未能指望老师能够在教科书和网上资讯以外为其个性化的疑问提供答案。学生生怕自己被老师认为没去好好看教科书,也因为上次老师发来的很多网上链接还没来得及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提出问题,教学的学时投入很可能是低效的。
2. 当非规划专业的学生有学习规划的意愿
干部培训班是很多规划院校为社会的非专业人员提供规划知识的教育方式。培训班的组织者很清楚,社会各界非规划专业人员在其工作中产生了对规划知识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要改行而成为规划专业人员,培训班的老师无法在这种短期的教学中以浓缩教科书内容的方式来回应学员们的需求,而需要以可靠的规划思维和可行的规划方式为学员们面临的跨界问题予以规划视角的解答。因此,非专业人员对规划知识的需求,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对常规系统专业教育的挑战,即:短时间内怎么学习规划?
3. 当规划专业的学习可以有弹性
规划院校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均安排得满满当当,新需求、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内容都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的时数无法降下来,选修课自然就难以丰富和多样。如果授课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AI取代老师指日可待。要使教学更有效率、学生的多元需求更被满足、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更为踊跃,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答疑解惑则更具价值。
课堂教学尽量引入一些对老师和学生均有挑战性的内容,才能避免老师的照本宣科和学生的动脑闲置。教学可以按照教科书的系统性和进度的安排,但应排除复述和复读。在各类信息对于老师和学生都不存在时间差的情况下,老师的功能是组织一种教学流程,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将未知变为已知。如果老师的未知恰好是学生的已知,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思维,师生们一旦陷入了思考过程,学生的提问需求便会增加,老师的解惑压力也会转化为再度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
4. 当规划教育是培养预商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空间和城市问题为对象和平台进行的规划行为。除了城市以外,所有的事都有规划的需求和规划的问题。从专业教育的视角看,花了4年、5年、7年,甚至10年以上时间拿到了各种学位,拥有了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而现实需求的反馈又会不断地将专业人员置于学无止境的状态。规划教育的或短或长,事实上正在潜移默化地培育一种预商的能力。以面向未来的态度,采用可能可行的方式,以相对完备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预想的目标,便是预商作用的体现。
既然有了AI,专业学习就不应成就更多的“知识知道分子”、信息搬运工或会走路的硬盘。网络时代使人们扫描知识的时间大量挤占了静下来思考的过程。把合理有效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建立起来,就能随时应对知识量的或多或少,也能在有限知识的情况下,具备处置事务的能力、明晰持续学习的方向、发现达到目标的途径。因此,不管规划教育的时间是长是短、学习内容是多是少,提高预商能力有利于彰显规划专业的特征性。在规划思维中,智商为预商提供办法,预商对智商进行评估;情商为预商提供耐心,预商使情商更加长远;财商为预商建立可行性意识,预商为财商配备长期收益路径。具备了规划思维之后,未知和未来均不会成为担忧的理由,无非就是兵来将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