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在学科转型与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5-03-25 作者:阳建强

在生态文明宏观背景以及“五位一体”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下,城市更新日益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城镇化下半场的主要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2021年首次将“城市更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十三项重要改革任务之一,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赋予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城市更新工作的新使命、新内涵和新任务。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急需深化城乡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进入城市更新时代,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规模化的开发建设活动显著减少,规划内容开始从传统的工程需求、批地工具逐渐转向城市运营、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社区营造、公共管理以及城市治理等方面,规划决策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决策转向更多关注各产权单位的诉求、土地升值收益分配、拆迁利益补偿、土地整理和储备、危破旧房修缮维护以及公共利益保障等诸多复杂繁琐问题,组织实施亦开始从过去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施工建设的各自相对独立开展转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周期的闭环管理。这些巨大变化对现有城市规划的固定思维和套路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焕新城乡规划教育,在规划知识体系、教学组织手段、教学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建立适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城乡规划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
首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理论方法,不断完善国家城乡规划学科的结构与布局。中国现阶段的城市更新不仅仅是表层的物质性更新,更是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重新建构,交织着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土地空间集约利用以及相伴随的传统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和邻里社会网络保护延续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基于“城市生命有机体”的城市发展演变规律,探究破解城市更新实践中的难点痛点,揭示中国城市更新的本质内涵、特征属性和演变机制,探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基础理论与方法路径,不断完善国家城乡规划学科布局和教育创新体系的建设。
其次,积极进行规划教学改革,建立能够适应城市更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城市更新不仅是综合性强的专业技术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同时更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突出和集中的领域。城市更新的实施受到方针政策、行政机构、财政金融、法规体系和目标管理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面对当前城乡规划系统的日益复杂和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专业教育急需从过去注重知识学习转向当代着重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学科边界,积极开拓创新,改变现有的和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环节加强传统强调工程技术城市规划学科与社会人文和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城市更新的重大课题研究和场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让学生对城市更新涉及的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产权属性、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等诸多领域有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最后,加强数字智慧技术在规划教学中的应用,突出学生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对城市发展产生的越来越广泛影响,规划学科开始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仿真模拟、遥感技术等在规划决策和更新评估中的应用。针对既往问题诊断精准度不够、数据分析集成度不高以及优化决策系统性不强等技术瓶颈性问题,响应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新评价决策系统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治理需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习多元目标融合、多层级规模尺度和多系统协同的城市更新综合评价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工具辅助决策进行城市空间优化,从而为解决城市更新多目标、多情境和多系统交织的复杂系统问题提供新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