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三大基本特征看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发布时间:2025-03-25 作者:卓健

当前,我国的规划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城镇化发展阶段变化、行业改革和需求导向转变、数智新技术变革等多重挑战。各规划院校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开展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本科学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适合各校实际情况的新方案。
在各规划院校差异化发展的趋势下,关于我国规划学科本质核心的共识形成尤为迫切。这不仅是谋划规划教育未来发展的基础,更是集聚团结各规划院校的思想纽带。借助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城乡规划已成为我国跻身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的优势领域。但至今仍然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年轻学科,在发展空间和资源获取上远不如传统的大学科。在当下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各规划院校求同存异、同心聚力,在共识基础上持续将规划学科做大做强。
下面从规划学科的三大基本特征出发,厘清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区别,以期更好把握未来规划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第一,城乡规划具有多学科融合特征。现代城市规划诞生伊始,就不断从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吸取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滋养。在我国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城乡规划需要进一步拓展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规划学科应突出强调融通,即打破学科专业边界的知识再生产,而不是多学科的简单叠加。在人才培养上应注意3个问题:
(1)明确本体学科的知识内核。缩减必修课体量,构建覆盖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最小核心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调动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开展有组织的学科群建设。在科研上鼓励学科交叉,培育新学科增长点;在教学上鼓励课程、教材的多学科共建、共享;鼓励师资人才的跨学科流动。
(3)建立人才分类培养机制。随着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大,全能型的“六边形战士”不再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应建立多方向、多出口的人才培养体系,塑造多类型的“通专结合”专业人才,加强培养学生的统筹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城乡规划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在产生之初就肩负着社会改造的使命。在我国,工学的学科归属也说明规划学科不仅要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更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路径。近来,一些高校受评价体系的影响,规划学科出现了理科化的倾向,一些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区别不大,长此以往将影响到规划学科的独立性。对此,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空间设计作为规划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广义的“设计”不只是艺术的表达,而是运筹和提出一种综合创新的解决方案,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思维的综合性、策略性和创新性,比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更加契合城市规划实践的能力需求。规划教育应当注重的是设计思维的培养,而不一定是设计人才的培养。
(1)加强科研成果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型设计”就是一项很好的训练。规划设计是社会改良和公共治理的手段,不是纯粹的艺术创造和观念表达,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规划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研究能力,更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的培养,打通知与行之间的断点是提高人才创新力的关键。
(2)拓展政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规划学科的传统基因。社会实践不仅为规划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也为人才培养创造了真实而鲜活的学习环境。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规划事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3)主动响应数智技术变革。当前多源大数据和算力算法,为发现城市复杂系统背后的规律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规划技术革新的趋势不可逆转,数智技术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工具,也为规划学科的转型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前景。规划教育也需要重新建立在全新的数字化底座之上。
第三,城乡规划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属性。金经昌先生在给1986届毕业班的赠言中开宗明义:“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这一工作属性决定了规划价值观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本标准。实际的规划工作往往会涉及公共政策制定和特征。从这方面可以区分城乡规划和建筑学:后者是在既定的“任务书”框架内的空间设计实践,而前者的工作常常就包含“任务书”的制定。城乡规划是我国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领域,社会影响力应当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类评价体系。在规划人才培养上应注意以下3个问题:
(1)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通过课程思政、专题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全面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工作的现实意义,养成保障公共利益和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规划初心。
(2)培养“价值创造”的责任意识。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空间资源配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规划学生尤其需要加强职业职责意识,将创造价值、提升价值作为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城乡发展构建持续的动力机制。
(3)健全人格塑造。加强学生的领导力培养,针对未来规划职业需求,锻炼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