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建构须适应时代需求
发布时间:2025-02-12 作者:林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规划的核心命题是面向未来、应对不确定性。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规划领域较为明确的改革方向有二:一是以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为主构成的规划体系初步成型,二是规划进入存量规划时代。一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进一步重申“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实际上,涵盖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业已通过中央文件、从国家到地方的实践、不同立法规定等途径予以初步确立。另一方面,既往的增量规划时代,强调为增长而规划、以规划蓝图描绘为主,但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上述取向下的规划目标未必都能得到落实;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语境下,规划更加强调解决业已存在的各类空间问题,并且要接受各种前置条件的约束,因此,规划定位实际上从服务增长、以建新为主的规划,转向强调更新、再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型规划,相应地,各类约束带来的空间碎片化影响将会客观存在,规划实践和人才培养需要适应、应对相应影响。
顺应上述时代变化的需求,规划人才出口、能力培养、知识体系搭建都应与时俱进。
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口将向“3+X”的方向转化。“3”主要指传统的规划机构从业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所分属的领域,“X”则指的是面向时代发展的其他各个领域。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变革,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是否仅仅是满足“3”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长远来看,规划专业教育不再仅是培养传统所说的“工匠”,而是应该鼓励培养能更好适应时代变革需求、具备“一专多能”的规划人才,换言之,需要培养更多可以嵌入“X”行业的“甲方”。
规划专业能力培养应聚焦于把握逻辑思维与方法论的能力。规划能力包括能画、能写、能说、能算等四项能力,能力的真正掌握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面向该目标,培养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强调逻辑思维与方法论的培养。从教育工作者角度出发,要关注学生观察事物的逻辑能力提升,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空间内部的人和事物产生联想、进而探析内在逻辑关联性;要增进掌握方法论方面的教学训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吸收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养分。一是兼容并包,拓宽知识面。以传统的城乡规划为例,其重点在于服务、引导和管控城乡建设,同时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与发展规划等有着一定的交集;而“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涉及面则更宽,不但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城乡规划内容和特色,还要体现陆海统筹、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多方面诉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促进了多学科交叉,以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为主要代表的“足球队”式知识体系架构的形成。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原有学科基础上的“专长”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体现特色,也要兼顾并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养分。二是结合实际的项目需求去适当“补课”。譬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提到:项目选址的要素保障包括土地要素保障和资源能源保障,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等政策要求;项目影响效果分析的内容增加了碳达峰碳中和分析。实际的项目管理要求会随时代在调整,应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三是要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不少新工具得到应用,大量分析与初步性的规划设计人工智能都可以完成,人工智能形成的成果可能超过人力制作成果的质量,为此,必须提升拥抱数字化的适应能力,其中,提高数字化条件下的选择决策能力将是培养规划专业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