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思想,也应成为持续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在全国“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已搭成、各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入收官阶段的背景下,从统筹发展和安全格局的要求评价现有规划,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完善之处。
1. 现有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存在的不足
(1)支撑发展大局不够有力
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发挥战略导向作用的国家发展规划承担统筹发展的功能,发挥基础约束作用的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职责是守底线保安全。在国家层面,两者分工明确,相互支撑,没有大的问题。但到了地方,尤其是到了城市层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长期以来,地方城市的发展规划都主要关注五年为周期的重大项目投资,缺乏中长期的战略谋划,并已形成基本思维定式,这也是为什么过去20多年各地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都是由规划部门牵头而非发展改革部门主导的原因。而且,地方城市的发展战略必定与空间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这也是规划部门的优势所在。但在已经完成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许多城市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三区三线”的划定上,造成战略思维、发展思维的不足甚至缺失。在地方政府首脑看来,这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更像是落实国家部委部署的一次专项工作,并不能充分反映其执政思路和战略意图。这导致改革后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地方层面的认同度反而不如之前的城市总体规划。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在总规尚未批复的情况下就组织编制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有可能导致出现怀疑和动摇总体规划权威性的负面效应。
(2)保障安全大局不够精准
国土空间规划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反复强调的安全思维、底线思维要求,其突出成绩是自上而下统一划定了“三区三线”,作为国土空间发展的安全底线。同时,借助原国土资源部建立的空间信息系统对地方行为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成为发展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但如果将底线管控仅仅简化为“划线”管理则是一种太过简单粗放的做法,技术手段的先进也并不能代表管理方法的科学,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要求也相去甚远。尽管由于中央和地方在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有时候不得不借助行政权威和强制手段来落实国家意志,但缺乏科学理论方法支持的行政手段是很难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配合的,管理成效也必定是事倍功半、难以持续。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关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整体系统研究明显不足,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方法,都无法满足对“三区三线”精确制导、科学管理的要求,难以实现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目标。
2. 国土空间规划的持续优化的努力方向
(1)为统筹空间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战略引领
“十五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即将启动,自然资源部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借鉴过去近期建设规划的做法,自上而下统一部署五年国土空间近期规划的编制工作,既作为发展规划的空间支撑,也作为实施总体规划的有效手段。在维护国家“三区三线”的底线约束前提下,近期规划应充分发挥空间布局的优势,主动进行战略谋划,将空间发展战略与发展改革部门的重大项目安排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空间规划的战略价值和引领作用。应在国土空间规划立法中明确近期规划的法定地位和作用,制定规划编制管理办法,而不是停留在“五年一评估”的动态监测。对于各地已经开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自然资源部应主动加强引导,将其定位为体现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作用的支撑性研究,避免如过去一样沦为地方突破法定总体规划的机会主义工具。
(2)为统筹空间安全提供更精准的底线管控
最近自然资源部全面部署了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这为探索高水平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改善提升生态空间质量提供了实践机会。但由于牵头司局的不同,目前这项工作与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建议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序列,并鼓励地方结合工作的开展,在整治统筹单元和实施单元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的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在对安全底线实施更精准管控的同时促进这些空间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