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进程中,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担负着承载国家战略、引领地方智慧的重大使命。这个体系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保障,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要在全球竞争中凸显国家制度的优势,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必须勇于探索和实践,结合空间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创新设计思维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幅更具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空间规划蓝图。
1. 空间规划的国家性、人民性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充分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意志,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管理全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区域城乡统筹等国家性战略实施能力的优势,确立国家空间开发的总方向和格局框架,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同时服务区域、流域、省域和不同地区城市、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与城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空间规划不仅仅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物质保障,更是激发新质生产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社会实现,其人民性在于空间规划体系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体现出深切的民生关怀,不断提升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将人民对宜居环境与高质量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对文化传承与高品质空间的共同性需求,对数字时代和高科技应用的时尚性需求,都融入空间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之中。
2. 彰显制度优势的治理创新
土地公有制有助于国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也有助于在空间规划中由政府主导资源供给和权益调整,但也存在与私有物权、使用权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实践中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优势,倡导参与、共益和互助、包容等空间治理理念的运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目标。新型举国体制使中国能够高效、快速地解决重大问题,国家层面具有对区域、城乡不平衡发展的强统筹能力,有助于实现资源流动和共享,贯彻共同富裕理念,促进人口、经济和空间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强大的权威,确保了国家在空间规划中的战略目标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国家和区域级的重大项目能够顺利推动,实施中需要结合国家治理改革中不断优化的央地关系,提高各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的协同能力,释放地方治理的在地性优势,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地相适应,形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地方社会的合作治理。
3. 融入设计思维的美好空间规划
总体规划强调综合性,不仅要协调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还要为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提供依据和基础,政策性特征明显,但有关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总体空间格局、关键基础设施的综合景观影响等议题,仍然需要设计思维的融入,如在省域、市域尺度上通过区域设计来把握和构建城乡建成形态与自然山水本底的空间结构关系,可以实现公共审美、社会人文等更多美好国土空间的内涵性目标。详细规划强调实施性,不仅要确保规划意图能够精准落地,也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境和社会需求。设计思维的引入可以将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与精巧有趣的场景创新结合起来,丰富空间的体验性和舒适度,获得更高品质的自然与人文审美情趣。设计思维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可以在传统城市设计基础上为国土空间规划开辟新的规划范式,如区域设计、国土设计、乡村设计等,补充功能性资源配置型空间规划缺乏文化风貌、地方特色等方面关注的短板,助力美丽中国的实现。
作为治理创新实践的国家空间规划,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总方向指引,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空间力量,唯有大胆革新、锐意进取,以卓越治理和创意设计突破桎梏,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