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国土空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发布时间:2025-02-12 作者: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利用在国土空间层面存在基础数据与基础条件不清、与自然资源环境相结合的整体保护与利用理论薄弱、系统保护利用技术方法不足、规划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尚难以有效支撑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近年来,相关探索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与文物保护领域双向对接融合的有利局面。例如: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部署了信息平台建设、保护和管控方式、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用途管制措施、相关政策机制等重点环节和事项;国家文物局项目“基于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的文化遗产(文物)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保护利用策略研究”,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监测报告(2023)》,基本摸清了全国历史文化资源内容及分布状况,阐明了文物资源与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的分类叠合关系,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系统落实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文物局制定《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2021—2035年)》,研究并落实在全国国土空间中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自然资源部发布省级、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均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作为规定性内容,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导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落实文化遗产保护,面向省、市、县全域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位置更加凸显,亟待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第一,尽快建立全国历史文化“一张图”,实现全域全要素系统整体保护。整合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的空间要求,落实特殊保护制度,系统协调历史文化空间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加快建设对接“三调”数据平台的历史文化空间信息平台,构建全国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一张图”,为历史文化全域、全要素管控提供支撑。
第二,建立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引领的国土空间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格局。依托价值重大、内涵丰厚、代表性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批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国地理的杰出代表,纲举目张,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保障国土安全与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围绕城邑中国、大国山河、人文胜迹、复兴之路等独具特色的主题,推介一批具有空间标识意义和文化标志意义的国家文化地标,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第三,强化国土空间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知识体系建构和科技探索。探索与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整体保护利用理论与方法,建立支撑文物保护利用的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技术,研究国土空间中的文物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文物风险评估与规划响应、文物资源价值挖掘与空间配置等关键技术。
第四,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的实践全过程。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文物(文化遗产)利用保护专项规划的对接,系统落实规划提出的空间性、战略性规划要求;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制度,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中纳入文物与文化遗产资源与空间监测评估,依托空间信息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定期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评价,赋能文物保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