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规划学科理论体系,支撑空间规划实践发展
发布时间:2025-02-12 作者: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提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又提出要“健全城市规划体系”,部分业界人士甚为困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城市规划体系”又是何关系?
认知困惑主要缘于理论缺失,6年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实现了规划对象从“点”到“域”,规划内容的“保护”与“开发”并重,更加强调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治理,但国土空间规划终究是一项多学科专业参与的工作,其理论之基仍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近3年,教育部高教司会同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由同济大学孙施文教授牵头,众多规划相关专业院校参与,初步研制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可以说基本框定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所需的知识框架,但这个“知识体系”只是既有基础性知识的图谱,要适应未来空间规划实践发展需求,尚需重构规划学科理论体系,通过规划理论方法的创新,为空间规划实践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1. 取势明道,需求决定空间规划理论重构方向
善战者谋其势而利导之,所谓“取势”,即适应中国城镇化及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及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大势,具体体现为三大趋势:
一是城市群及都市圈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党的十八大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与国家城镇化战略高度协同一致,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双城成为战略重点,国家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空间单元,并在2019年后开始实施都市圈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形成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是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及品质提升新时期。“十四五”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从经济主导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导向,城市发展方向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成为未来长期任务。
三是县城及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成为新方向。县域是乡村振兴及农村城镇化的主战场,县城是农村城镇化最重要的空间载体;2022年5月,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大势,要求规划学科及科技创新应为区域、城市、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规划理论方法及技术支撑,此为“明道”。
2. 弥补短板,拓展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既有的区域规划理论主要是地理、经济等学科提出的:一是区域开发理论,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均衡理论、产业集群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极化—涓滴效应等;二是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如古典区位理论、近现代区位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网络式结构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大城市带理论等。这些“舶来”的理论总体上只是区域发展的解析理论。
中国规划学科曾创新提出过“点—轴”理论(陆大道)、城镇体系组织理论(三结构一网络,顾朝林等),为区域空间组织优化提供了有效实践指导。现阶段中国城镇密集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集聚了全国85%的城镇人口,贡献了全国87%的GDP,中国已进入了城市区域(city region)发展时代。国家经济地理空间的多尺度重塑,人口高密度、土地相对紧凑集约的城市区域特征使中国理应采用与西方低密度大都市区不同的空间组织模式,中国城市群/都市圈空间重构模式及可持续规划方法应是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理论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向。如果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现国家战略实践实施准则与政策,省级及跨区域(城市城、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侧重区域空间组织的协同优化,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方法将为两者提供实践支撑。
3. 守正创新,深化发展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是空间规划的起源及主体,Nigel Taylor及Peter Hall等人将20世纪规划理论按照城市规划主客体对象大致划分为两类:“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和“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前者是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是对城市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知理论;后者是对规划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所谓“守正创新”,即是指在百余年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适应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趋势,深化发展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科技部“十四五”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围绕“空间优化、品质提升、智慧运维、绿色赋能、智能建造、低碳转型”6个维度,探索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建设模式、防控城市安全风险,主要还是侧重技术研发。未来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深化发展应重点围绕6个方面:高效发展,建设紧凑集约型城市;绿色发展,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韧性发展,建设安全防灾城市;人文发展,建设文脉传承城市;公平发展,建设人文关怀城市;智慧发展,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也就是在集约高效、低碳生态、韧性安全、文脉传承、人文关怀、智慧治理的城市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支撑“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安全韧性的城市”等战略需求。
4. 立足本土,建构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
中国乡村根植于农耕文明沃土,既非北美、澳州独立农庄现代化大农业,也非欧洲一、三产高度融合的特色化农业,传统的分散化小农户农业及村镇聚落空间格局要求中国乡村规划需面对更复杂的人地关系及三生空间格局。源于多学科的乡村发展理论,如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农村市场理论、结构与功能主义理论、“关系”与社会资本理论、乡村地域多功能理论,这些“舶来”的乡村发展理论,并不是以指导乡村空间规划实践为指向,只是对乡村发展的解释性理论。
长期以来,乡村地域空间规划理论或借用“城市规划”、或基于实践的循证研究,基本没有建构中国本土性乡村空间规划理论方法。科技部“十三五”期间开展的“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主要围绕村镇建设发展模式、聚落空间重构、生态景观营造、特色村镇及古村落保护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以支撑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村镇聚落空间组织重构理论创建缺乏。在中国当代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 建构本土性乡村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