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成和“十五五”规划开始谋划之际,如何秉持规划初心的“良法”,“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如何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做好“善施”,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问题。这包括做好在空间上各类要素的“精准配置”和“效率提升”,处理好土地要素与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匹配关系,使规划从资源管理转向资源、资产管理并重,统筹好规划、供地、利用、投资、项目、运营,衔接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及计划,让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发力,推动规划战略目标真正落地。
同时,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全局和系统上突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实施上突出近期重大问题决策、投资计划安排以及重大项目实施。
在国家规划体系中,两个规划一个是引领一个是基础,内容重点各有侧重。发展规划的落地需要空间的支撑保障,空间规划中的长远要求和底线要求也要在五年规划中体现,各类专项规划在政策制定、工作着力点、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也需要充分协调和分工合作。如何统筹组织各部门实施工作、推动各方力量在行动上的一致性、工作上的系统性是规划实施的核心。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总体规划作为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安排,规划期限一般为2035年,远景展望到了2050年,大方向是明确的,但在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中,依然充满变数,这既有内外环境变化对总体规划框架稳定性的挑战,也有自身体系不完善对实施有效性、贯通性的挑战。如何准确把握各个时期的发展形势、洞察影响城市发展各种变量的内外关联、抓住不同阶段的核心问题,制定契合实际的计划是总体规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当前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主要包括各级各类规划,主要通过不同的空间单元推动规划战略目标和刚性管控要求的逐级传导落实,但时间维度上的分解分期还显得不够,对年度计划缺乏抓手,在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估之间缺乏良好的反馈响应机制,导致规划实施经常出现分散和偏差,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设项目”的管理流程下,从总体规划到上万个量级地块的详细规划,再到具体项目审批,既缺少对实施过程中各种变量的统筹考虑,也缺少对项目的主动谋划,更多是项目来了以后的被动应对。每年的实施项目不是需要哪个干哪个,而是哪个好干干哪个、哪个能干干哪个,造成项目落地“撒芝麻盐”情况突出,有些项目的安排甚至与布局结构主导方向背道而驰,规划的空间统筹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也被逐步消解。
近期规划曾经是我国规划建设管理领域重要的工作机制之一。近期规划与总体规划在规划重点、目标指标、体例结构上基本一致,在总体规划的各类下位规划中有天然的传接优势;同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限一致,能够及时响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城市近期发展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年度计划年度项目的安排也能起到指导引导作用,纲举目张推动总体规划有序、有效实施。基于此,迫切需要围绕近期规划搭建空间规划实施的工作体系,做到长短结合。通过与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投资项目的上下贯通,与体检评估、监督检查的前后联动,以及与五年规划、专业规划的左右链接,打造一个多规划协同、多部门联动的实施工作平台。这就要求工作上做好三点:一是构建时空统筹、传导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推动总体规划分层、分期逐步落实。明确近期规划与三年土地储备计划、年度土地供应、土地整治及土地储备供应计划、详细规划等的衔接机制,完善常态化、分期滚动的编制机制,明确近期规划以及相关规划的编制内容、技术要求,推进分层、分期、分类逐步实施落地。二是搭建前后贯通、相互支撑的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监督体系, 强化对实施工作的动态调适和灵活校正。通过完善常态化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评价规划实施进度和政策执行效果,完善分级管控的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压实责任,督促规划实施落实,构建前后贯通、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的规划实施监督预警、反馈响应体系,加强过程管控,及时校正规划实施。三是打造衔接协调、相互嵌套的“多规合一”的工作平台,促进多个部门协同发力。近期规划一方面应加强与五年规划同向而行,做到内容上衔接协调、工作上相互支撑、机制上分工协作;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融入政府治理框架,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与五年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实施“双平台”。前者紧密衔接总体规划,统筹各类空间资源;后者着重综合计划和项目投资,并通过与财政预算、年度计划、专业规划等工作充分衔接协调,将相关部门实施工作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里,形成“多规合一”工作平台,推动总体规划在各个层面、多个维度协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