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规划创新
发布时间:2024-09-26 作者:袁昕(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者之间的地位与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1978年,小岗村的18户农民偷偷签下土地承包协议,变革了生产关系中的土地使用方式和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也改变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此也改变了他们贫穷的生活,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随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新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40年的高速发展的奇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长期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劳动力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40多年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升到现在的66%,人口总量、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制造业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自然资源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占比逐年下降,数据资产、人力资源等成为主要的劳动对象。生产力要素的这些变化的积累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驱动酝酿着更多对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技术产品的颠覆。
新质生产力并非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而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将各种生产力要素通过创新的组合,使其具备推动事物发生重大进步的能力。例如自媒体平台,我们可以理解为芯片、智能手机、编辑软件和人工智能算法等的创新组合,虽然其中每一项技术都不是新发明,但经过长期的技术迭代和创新集成,不仅创造出了全新的社交与商业模式,甚至还正在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将雷达扫描、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与电动汽车整合集成生产的智能汽车,在未来也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创造更多未来生活图景。
所有的生产力要素都需要空间的承载。规划师作为城乡空间的规划设计者,创造更加符合各生产力要素发展需求的空间载体是我们的使命。积极推动城镇化的进程,遵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统筹区域与城乡发展,均衡地区发展,合理布局人口分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劳动力与产业布局的优化与合理匹配,提供更好的宜居宜业的城乡人居环境。跟踪科技创新,了解劳动工具的进步,动力、能源、运输、信息等系统的发展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变革,并提前做好空间的准备,支撑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质的空间。如同新质生产力一样,新质的城乡空间也不是一种从来没有出现的空间形态,而是各传统空间要素的创新组合,这些新的组合方式,可以激发新的行为,创造新动能、新业态、新服务,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例如将新光源、无土栽培技术、社区配送与城市地下空间加以组合,可以催生出城市地下植物工厂,减少传统种植方式蔬菜水果的包装运输存储成本,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更好保存食物的营养和口感,增加社区就业等。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适配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新质的社会治理。新技术和新的技术集成的出现,传统的旧有的那些技术标准和治理手段、管控方式、法律规范等难以适应和满足变化的新时代需要,必须做出相应的调适,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也需要借助新技术加快现代化步伐。例如,城乡建设主要对象不再是土地开发,更多是存量的空间盘活,一座建筑物的再利用改造的空间使用引导、审批流程、税收政策等是否还要延续传统的二维的基于土地用途管制的逻辑?城市住宅地下室里的植物工厂,是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还是农业生产空间?大型综合体的屋顶花园对公众开放能不能也算城市公园?重庆李子坝轻轨车站与住宅的功能垂直叠合,不仅让我们看到这种创新的价值,这也是创新治理的结果。城乡规划的管理机制创新是空间创新的前提。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城乡规划和空间生产的创新,城乡规划也可以通过创新空间生产和创新管理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