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新质生产力与城乡规划”学术笔谈
发布时间:2024-09-26

【主编按语】2024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各界的深度关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社会各领域都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赋能行业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广泛讨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城乡规划有着多层关联逻辑: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城市空间创新创造,以形成强有力的空间支撑;其次,城乡规划通过数智技术创新,正逐步催生一些城区的新质生产力;再者,新质生产力的诞生依赖于多元功能基因的重组。哪些城市和城区具备了丰富的创新基因群落?新质生产力诞生并发展壮大后,对我国城市的自身发展、对我国城镇群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会产生哪些重大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为此,本刊编辑部以“新质生产力与城乡规划”为主题,邀请11位规划界专家学者展开充分讨论,可归纳为以下3个议题。
(1)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整体语境下,从城乡规划与建设的视角看,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如何阐释新质生产力与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
从城乡规划的视角认知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各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于涛方副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与城乡人居都是典型的复杂性系统,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多样性、自组织性和动态适应性、非线性和涌现性等特征,二者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王伟主任认为新质生产力与城市更新建设具有“新”的天然契合度,彼此能够实现同频共振。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与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其中:赵志荣院长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进一步催生城乡空间形态的新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新形态,也因此需要规划领域做出相应的变革和提升;王富海董事长则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将城市视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并提出更新“生产关系”是城市规划当前的迫切任务。
(2)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城乡空间?规划如何提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新质空间?
生产力要素依附于空间的承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伴随着新的空间使用诉求,多位专家学者对“新质空间”的特征提出构想。袁昕院长认为新质的城乡空间并非一种全新的空间形态,而是各传统空间要素的创新组合,这些新的组合方式可以激发新的行为,创造新动能、新业态、新服务。王兴平教授立足城市运行逻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设想了新质城市空间的4类新趋势,包括各类知识与技术生产空间的活跃、实验室化和智能化生产空间的出现、知识型青年产业群体成为主体人群,以及“跨域链接”和“跨界融合”的新特点。落实空间塑造层面,王凯院长强调“将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重点关注4个“2亿人”(新市民、城镇老旧小区居民、老年人、儿童)的生活难点。张京祥教授则更系统性地从空间组织、空间营造及空间管控等3个方面提出城乡规划可通过空间供给与治理的创新,形成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推动和有效支撑。
(3)城乡规划自身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变革和提升,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
随着城市进入存量化发展时代,城乡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将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王兰院长从城乡规划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作用关系出发,指出通过数字化转型、学科融合等多方面赋能,城乡规划本身能够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赵燕菁教授精准识别了城乡规划从“城市组装手册”向“城市操作系统”转型的需求,并提出由“协议”、“界面”和“应用”等3部分所组成的新型规划架构。王世福教授则提出“新质空间力”的概念,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城乡规划新质态,引发多维度综合变革,从而推动新质空间生产。
新生产力和新生产关系的迅猛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全球经济版图,并深刻驱动着城市的转型与重塑。在这一背景下,城乡规划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亟须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并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此次学术笔谈能够为城市更新实践提供有力的思路和参考,期待各位读者将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反馈给《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