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 “规划师职业发展:挑战与未来”学术笔谈

    作者:马向明 史怀昱 张立鹏 赵 毅 王富海 朱 墨 俞斯佳 孙 娟 袁 昕 张尚武

    [主编按语] 规划师的职业发展与城乡规划行业密切相关。当下城镇化转型的新时期,城乡规划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运行周期影响,规划业务规模缩减、类型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改革,要求转换新的规划内容和知识体系;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带来规划技术的迭代更新;国内外环境形势的转换,促使规划机构从“走进来”转向“走出去”。曾经被大多数人追捧的规划师职业,近些年却遭到了大量“口诛笔伐”,互联网充斥着针对规划师职业的不满,“降薪”“转行”“工作强度大”“性价比低”等词汇频频与“规划师”相伴登顶热搜。许多人因此产生疑问:规划师是否还能作为一个终身职业?其职业发展方向应该如何定位?
    我们必须意识到,行业转型与变革面临阵痛,同时也促进规划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新体系的不断建构。当下,深入探讨规划师职业未来与发展方向非常迫切。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10位专家进行“规划师职业发展:挑战与未来” 学术笔谈,专家们从行业变革、职业挑战、转型应对等三个方面对此主题进行了探讨,现将他们的观点呈现如下:
    (1)    行业变革
    专家们从城市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等三个方面强调了规划师职业发展现今面临的行业背景变化。赵毅认为当前我国总体已经进入城镇化中后期,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但城乡发展品质还有待提升,城市发展方式转型越来越迫切,这些对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向明指出近年来规划机构业务萎缩,从业人员收入下降,城乡规划专业招生分数断崖式下降给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困惑,并提出新发展阶段对城乡规划工作内容产生了三个新需求。张立鹏强调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城市建设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新建与更新并行阶段。张尚武认为,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改革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建设中,面对规划向空间治理工具和公共政策转变的要求,对规划调控政策研究关注不足。
    (2)    职业挑战
    专家们都认为城乡规划师职业在当下面临着巨大挑战。朱墨担忧行业市场萎缩对规划师带来的影响,并认为萎缩的原因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企业运营风险升高、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规模化的开发建设活动显著减少,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史怀昱认为规划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传统规划手段、经验科学、经典理论、规范被要求逐渐扩展到大数据分析,甚至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是规划师面临的巨大考验。俞斯佳提出传统城乡规划的价值观变化带来了挑战,并从定义“什么是好的规划”和“什么是可持续的规划”角度出发,认为当下多维度的价值判断和权重设计,对规划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转型应对
    应对当下的行业背景与挑战,大院的领导们也并未失去信心,并认为规划师应该加强核心竞争力。王富海强调,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空间问题始终是城市规划行(专)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能力解决和最具发言权的问题。孙娟指出规划师应该解决城市问题、寻找科学逻辑、适应过程思维,在确定中拥抱不确定,并认为规划师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从事的是一份永远相信未来更美好的职业。袁昕认为:面对多重挑战,规划机构应该以空间为核心努力延展价值链;行业需转变思维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探索新技术应用;市场的供需双方必须培育有创新力的专业队伍,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是不是领导都是乐观的,还是乐观的人都成为了领导?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记录了这期笔谈中专家的特别思想奉献,相信我们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得益,并期待你们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进一步思考及对本期笔谈的评论和批判反馈给《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 规划师职业发展:转变与适应

    作者: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近年来城乡规划行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规划机构业务萎缩,从业人员收入下降,城乡规划专业招生分数断崖式下降。这种局势对城乡规划从业人员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困惑的原因,普遍的看法归于三个: ①国家规划体系的重构;②新技术的井喷式出现和应用;③城市土地财政模式的终结。第一、二项原因出现得较早,主要是对规划方法、范式的疑惑:做了那么多年的技术方法不适用了?最近两年出现的第三项原因,则是严重问题:做了那么多年的活没了?技术方法不对可以学,但活没了,那就机构要散了,人就要失业了,这怎么能让人不困惑呢?

  • 迎接变化,直面挑战

    作者:史怀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这两年,规划行业在业务类型、工作内容、服务模式、市场环境和技术手段等方面产生了诸多变化,给规划机构和从业者带来了巨大挑战。行业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低价竞争屡见不鲜,规划技术手段也不断革新,由传统规划手段、经验科学、经典理论、规范要求逐渐扩展到大数据分析,甚至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大家都感受到了行业的“冬天”。经历了几十年的城乡建设快速扩张,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要求我们规划队伍要转变思路,改变习惯,展现“绣花”功夫,走向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服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我们改变不了时代,但我们能改变自己。拥抱时代变化,直面挑战,我想我们还有很多方向可努力。

  • 牢牢把握新的重大机遇,推动规划行业创新突破

    作者:张立鹏(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1. 尊重规律,客观看待行业的困境与挑战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国际形势和宏观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城市建设领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晴雨表,也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新建与更新并行阶段。受此影响,传统规划设计行业出现业务总量缩减、整体收入下降的局面,一些规划机构迫于经营压力,压缩规划师岗位,调整员工薪酬,给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了部分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

  • 保持热爱、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规划事业开辟新境界

    作者:赵毅(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这个理论与实践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规划编制、管理、教育领域的规划工作者凝心聚力、并肩奋斗,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模式转型和“多规合一”改革深刻影响着规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规划师而言,知识体系、工作重心发生变化,个人发展预期总体降低,使得规划师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焦虑,从业队伍相较以往不够稳定。对于规划机构而言,业务规模总体缩减,技术融合不够彻底,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大多数规划机构明显感受到调整期的“寒意”。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迎难而上,保持专业热爱,拓宽规划实践领域,推动规划事业创新发展。

  • 城市运营是规划面临的“第二曲线”

    作者:王富海(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城市快速扩张建设的时代已然过去,并将不可逆地进入城市运营时代。在过去40多年间,城市规划的机制、管理和技术体系都是围绕城市建设服务的。随着时代切换,传统规划市场需求自然衰退,面向城市运营的规划服务却方兴未艾。是囿于旧时代继续技术性“内卷”,还是拥抱新时代探索发展的“第二曲线”,是当前城市规划行业转型亟待正视的问题。

  • 市场萎缩、需求变化下规划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探索

    作者:朱墨(佛山市人才发展集团顾问,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1. 规划行业发展环境的两大变化
    规划是社会实践工程,整个规划行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技术的革新。当前,两大因素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标志着规划行业进入转型的阵痛期。
    从社会经济环境来说,近20年规划行业的发展壮大,是依托土地经济与土地财政。改革开放、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分税制改革等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拉开了我国快速城镇化历程的序幕,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新城开发建设等层出不穷。通过规划编制让土地转为可开发的高价值用地,再通过土地出让,提升地方财政收入,支持更多的规划编制和区域开发,这一底层经济循环决定了规划行业与土地经济、土地财政的高度捆绑,也决定了规划行业的主要业务范畴主要聚焦于成片空间的开发与管制。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各类设施体系基本稳定,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原来规划行业发展所依托的底层经济循环已经被打破。

  • 存量时代的坚守与变革

    作者:俞斯佳(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

    1. 体系的破圈
    快速发展的30年,沉淀下一个完整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自上而下,环环相扣,这个体系成为规划从业者的舒适圈,我们很享受在这样一个精密有序的体系内生存,熟练高效,价值丰沛。虽然过程中经历规土融合、多规合一等等调整,但依然显示了这一体系强大的惯性,就像现代足球,分工明确,套路清晰,但这样的体系无法延续街头足球的魅力,也催生不出小罗、巴乔和伊布,很难重现和挖掘存量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本质,城市特质和烟火气被装在一个个相似的瓶子里,缺少反应,缺少生长,缺少味道,留下了大量面目模糊的流水线产品。现在的环境正在倒逼行业破圈,成熟的大数据建设、AI辅助和实施评估制度的建立让其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直面难题、动态调整的解决方案为我们打开窗门,八股式的文本、缺乏研判的指标强管控应该成为历史,应对城市管理、应对公益和市场价值判断的留白弹性管控应该成为主流。

  • 立志欲坚不欲锐:在确定中拥抱不确定

    作者:孙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在跌宕起伏中要和2023年说再见了,这一年开始得有点猝不及防也让人有所期待。本以为随着三年疫情的终结城市将迎来一番欣欣向荣的发展机会,没想到这一年寒风凛冽行业步履维艰;本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有所收获,没想到外界需求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方向错了“卷”得越狠得到越少;本以为“焦虑”“迷茫”“恐慌”会成为职场关键词,没想到设计院青年规划师的内心如此坚定和积极。这一年再回首,外部环境变了,业务脚步慢了,本领恐慌多了,努力去追寻规划本质的心却热了起来。“立志欲坚不欲锐”,在行业发展的下行期感悟寻找到确定的“坚”,是应对不确定最好的药方。那么什么是规划行业的“坚”?提出几点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 面对挑战,要有从底层逻辑开始变革的紧迫感

    作者:袁昕(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2023年4月,倪虹部长出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以“如何学习借鉴汽车产业,为人民群众建好房子”为题提出要像造汽车一样造好房子。我先张开想象的翅膀说一个没有根据的预言吧。革命不来自行业的传统领先者,更不会出自行业的垄断者。就如同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绕开传统车企的发动机总成、底盘调教等技术优势实现突破一样,中国房地产可能最终不是开发商真的造出了像汽车一样的好房子,而是造汽车的进入房地产市场顺手造出了好房子,还把家居智能化一起做了,房屋保险和定期检测等4S的物业服务也跟上了。或许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车企之所以现在还没下手,一是还忙于更大的全球汽车市场的开拓争夺,二是车企也不担心房地产企业,因为他们还停留在传统的建造技术而没有转入高端的柔性制造。

  • 对规划行业、规划师职业及规划设计机构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判断

    作者:张尚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有限公司院长)

    本期笔谈讨论规划师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具体又非常重要的话题,涉及行业、职业和机构等三个关键词。行业是按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的分类,职业是行业从业者从事的具体工作,机构是从业者服务行业的专业平台。讨论规划师职业发展面对的挑战与未来,不仅与每位规划从业者个人发展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事关中国规划事业的前景和未来。
    1. 如何看待规划行业变革?
    当前规划师职业发展面对的困境,与当前的行业转型密切相关。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也是一项社会实践,具有技术性、政策性和时代性,行业不断变革是必然的规律,规划行业也不例外。
    当前规划行业发展环境面临一些重要挑战,而与此对应的行业适应能力存在不足。一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改革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建设中,面对规划向空间治理工具和公共政策转变的要求,对规划调控政策研究关注不足;二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面对存量发展,对城市发展、城市管理运行规律认知不足;三是以大数据和智能化为代表的规划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程度在发展变化并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新技术应用及其深远影响,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规划方法和技术范式尚未建立;等等。
    行业发展处在变革时代,当前尤其需要加深对行业前景和未来方向的认识。面向未来,规划行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规划是服务社会发展的行业,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发挥好规划的作用是中国制度优势决定的,但需要全面增强知识创新、技术工具创新和组织创新。在完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一支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行业队伍是国家城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和重要保障。
    行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新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城乡规划学科处于核心地位。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共同呵护,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规划设计机构,甚至每一位规划师都有责任积极维护专业建设的良好生态,共同为行业人才建设创造健康、开放、包容的环境。
    2. 如何看待规划师职业发展?
    从规划师职业环境来看,当前行业发展面临困境,面临规划业务转型,出现收入下降,但过分的职业焦虑是短视的。
    规划师职业自诞生以来就是以追求人类社会美好未来为目标的,这一需求和目标从未改变,这是规划师的职业信心。只要社会有发展进步需求,就有规划职业存在的价值,只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制度环境下,规划职业形态会不断变化,需要规划师具备洞察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学习能力。 
    行业发展回归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去40多年在快速城镇化和过度市场化过程中,规划变成热门的专业,规划师被塑造成高收入职业,规划机构像机器生产一样,这并不是行业发展的常态。社会发展回归理性必然要求规划生产方式的转变,规划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但本质属性在于维护并服务社会的公共价值,作为一个职业不能简单地用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来衡量。同样,规划教育也不能以市场价值去衡量。目前招生和就业出现困难,不是人才培养过剩,也不是社会需求不足,而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人才结构、定位及地域分布等都存在很大偏差。
    专业化是规划师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要求规划行业细分,会出现不同专业的规划师;另一方面,规划师职业也会分化,大致会出现服务政府的、面向市场的以及服务社区的等三类规划师,规划师的边界也会变得模糊,会出现许多服务规划行业的相关从业者。 
    3. 如何看待规划设计机构转型?
    规划设计机构也会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什么样的规划设计机构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无疑是那些能够适应行业变革,满足规划师个人成长需求,具备创造力、竞争力的规划设计机构。
    一是建设学习型规划设计机构。规划知识快速迭代,特别是AI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关注规划师的创造力,全面加强人才培养能力。规划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来自实践过程,产教融合具有多重含义,并不只对那些高校规划设计机构而言,所有的设计机构都需要以产教融合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
    二是建设青年发展型规划设计机构。青年是规划行业发展的未来,是企业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在。吸引年轻人、关心青年规划师成长的企业文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规划设计机构要为青年发展创造机遇,成为发挥青年创造力、提供成功机会的平台。
    三是建设创新型规划设计机构。规划本身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仅是因为社会发展带来规划新业务需求会更广、规划类型会更多,更重要的是,这是行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趋势和要求,包括:多方面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政策研究,推动向智库转型;适应城市更新实践带来的变化,战略与行动打通,规划与设计贯穿,编制与管理运行融合等;政产学研结合,面向应用的规划新技术研发能力;更加广泛的开放合作与在地服务;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专业化服务特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