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存量时代的坚守与变革
作者:俞斯佳(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

1. 体系的破圈
快速发展的30年,沉淀下一个完整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自上而下,环环相扣,这个体系成为规划从业者的舒适圈,我们很享受在这样一个精密有序的体系内生存,熟练高效,价值丰沛。虽然过程中经历规土融合、多规合一等等调整,但依然显示了这一体系强大的惯性,就像现代足球,分工明确,套路清晰,但这样的体系无法延续街头足球的魅力,也催生不出小罗、巴乔和伊布,很难重现和挖掘存量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本质,城市特质和烟火气被装在一个个相似的瓶子里,缺少反应,缺少生长,缺少味道,留下了大量面目模糊的流水线产品。现在的环境正在倒逼行业破圈,成熟的大数据建设、AI辅助和实施评估制度的建立让其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直面难题、动态调整的解决方案为我们打开窗门,八股式的文本、缺乏研判的指标强管控应该成为历史,应对城市管理、应对公益和市场价值判断的留白弹性管控应该成为主流。
2. 从上帝视角到民众视角
精英式的思维方式既赋予规划管理者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又可能催生盲目的自信,从上帝视角转化成民众视角,是痛苦的蜕变。创造力的源泉原本是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而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旁观者,唤醒他们的记忆,激发他们的灵感,让城市管理和有机更新真正成为一项有温度的工作。在城市更新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三师联创”,多专业、多层次、全过程的运作机制首先需要规划队伍调整站位,规划师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大大充实,既能画图,又懂运营,还会算账。去生活吧,去体验吧,去交流吧,不要猫在办公室苦思冥想,不要做社恐,不会生活不会社交的设计师做不出城市的情趣。我们是民众的绘图员。
3. 关于价值观
什么是好的规划?安全、实用、美观。什么是可持续的规划?高效、多元、应变。多维度的价值判断和权重设计,对规划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当前城市更新的研判以及零星成为常态、主体回归多元、设计提升价值、增量反哺公益的新趋势,面对不可知的未来,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规划师们要保持初心。我们的初心是什么,不光是一轴二心三组团的城市结构,错落有致的天际线,美轮美奂的CAZ,更是人的需求,从基本需求、品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满足。
4. 存量更新背景下的定制化服务
每个城市、每个街道、每个社区都有特别的记忆,彼此面临的困境也各不相同,有些需要智能化管理平台,有些需要有温度的小微空间,有些需要应对人口产业进出的变化,有些需要重拾传统的味道,没有一个规划是可以复制的,规划师的量身定做将渐渐成为城市底色和城市记忆。时间的积淀,感受的变化,内涵的拓展,民众参与、市场培育会让这些记忆更为丰满和立体,成为我们城市研究者和民众关注和珍视的东西。
《繁花》在热播,怀念那个野蛮而生机勃勃的年代,尤其可贵的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曾经涌现的那份信心和勇往直前的干劲,规划也是这样,秉持初心,勇敢破圈。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坚守的时代,伟大的城市都该有她与众不同的记忆让其在千城中闪光,每个城市也该有她的多姿多彩让她的城民有愉悦的选择,使其成为本土人骄傲和外乡人向往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