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百年规划荫,共守一寸心
作者:田 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同济大学1990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94级硕士研究生)

光阴荏苒,母校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教育已走过百年。作为一名同济的学子和老师,在母校度过了17年的时光,职业生涯中的一半以上和同济休戚与共。蓦然回首,百年的同济规划,历经风雨沧桑,百转千回中规划精神的历久弥坚,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济规划的百年,深深地镌刻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烙印。对多元化和个性发展的包容,对权威主义的摒弃,是同济规划的特点,也形成了包括金经昌、李德华、董鉴泓等先生辈出的长者之风。群星璀璨,一直是照亮同济规划前行之路的明灯。

1990年代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读书时,城市规划虽仍带有较强的物质性规划色彩,但同济已开始拓展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对外交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等新的研究方向,开设相关课程并推动教材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返回母校任教,同济规划已呈现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教学、研究欣欣向荣的局面,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在规划实践上,早已跨出国门,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规划与建设事业。在国内,足迹遍及山河国土的每一处角落。可以说,在国内外规划界,“同济规划”成为独树一帜的规划品牌,在城乡规划的理论建构、规划实践与促进可持续发展上,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百年之交,我们正面临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疫情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化的趋势,国与国、国家与社会、个人之间呈现前有未有的张力。同时,新技术领域成为全球各国间经济实力角逐的主战场,空间规划领域则面临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转折点。在突飞猛进的全球化由于疫情受到严重阻碍、中美间竞争与敌对加剧的情况下,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我国能否占领空间规划与治理领域的技术制高点?规划师能否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在传统的国土实体空间领域之上,引入“虚拟空间系统”,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在国土空间高效治理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同济规划在新形势下首要的任务。

当然,任何新技术新工具,最终都是为了“人的需求”而服务。人本思想的回归,是规划师关注的应有之义与重中之重。虽然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可是,我们仍然面临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全国2亿多农民工尚未真正“市民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高达2.64亿,叠加新冠疫情对社会底层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冲击,未来的社会分异有强化的趋势。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中日益凸显的住房问题给年轻一代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作为规划人无法视而不见。对弱势群体空间发展权益的关注,是责任、是义务,也是国家真正走向现代化文明国家的必经之路。

百年谱华章,归零再启航。处于塔尖的同济规划,以打造空间规划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为目标,当责无旁贷。聚焦国土空间动态化规划与城乡空间精准化治理的支撑体系,助力国家空间治理的现代化建设,以增强我国在数字化背景下占领技术制高点的竞争力;同时,直面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带来的种种挑战,关注弱势群体的资源分配与收入差距扩大引发的社会问题,通过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来维护社会的持续健康公平发展,为我国提升空间资源配置效益、营造美好宜居家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步跃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经过了百年的洗礼,在下一个百年未知之大变局中,同济规划如何守护创造更美好城乡与更美好生活的初心,我们期待、盼望并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