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同济规划学科的产教融合特色
作者: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同济大学1984 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91级硕士研究生、1994级博士研究生)

学科发展与实践结合是同济规划一直以来的传统,这是学科本身特点决定的,也是专业创立者的远见卓识。

金经昌、冯纪忠先生都是从欧洲学成回国后在同济任教,并亲自参与到中国的本土实践中,倡导将专业理想和社会责任融入到专业教育中。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之际,金先生和冯先生就考虑到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提出要建立培养城市规划专门人才的专业,将“真刀真枪、真题真做”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方针,带领师生们在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教学。1989 年陶松龄、董鉴泓、李铮生先生等主持的“坚持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出成果出人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注重实践的传统延续至今,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也逐步奠定了同济规划学科产教融合的特色,孵化了同济规划院的成长。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建设蓬勃发展,1979年成立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金先生亲任所长。董先生曾回忆,1981年他到云南省科协开会,带回了建筑系第一份委托设计合同,设计费 3000元。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的城市建设,1987年由他提议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协议,合作成立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1988年成为首批也是当时高校中唯一一个获得建设部颁发甲级资质证书的规划设计机构。1989年董先生和夏南凯教授负责成立了城市规划研究所海南分所,开始了走向市场的探索。1994年工商注册正式成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秉钊教授、周俭教授相继担任院长。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同济规划在学科前沿、重大实践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全面拓展,同济规划院逐步从初创走向壮大,目前已成长为专业设计人员近1000名的大型规划设计企业,同济规划学科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产教融合的特色更加鲜明。

围绕重大实践推动学科发展。2000年以来,同济规划院深度参与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包括上海世博会、上海2035总规、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形成重大实践与学科前沿双向驱动的格局。以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为代表,吴志强院士带领同济团队首次采用大规模人流模拟和方案评价,成为同济规划学科在智能规划前沿领域全面突破的起点。深度参与上海2035总体规划,全面推动了学科交叉创新,引领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实践。

通过产教融合繁荣学科生态。规划院不仅是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体现学科服务社会能力的窗口,反哺学科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著。通过搭建全国性学术平台,建立教授工作室机制,成立各前沿方向研究中心,组织全国性学术活动,开展联合教学,推动国际交流,以及支持学术期刊建设、设立科研课题、创新科研机制、资助成果出版推动成果转化等等,成为全方位支撑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切社会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规划院不仅长期坚持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并且深入参与专业建设、推动教学改革。2012年在开展西宁大都市地区战略规划项目时,结合总体规划实习,率先将乡村规划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在国内高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工作受到重视,组织社区规划师团队,引导师生深入社区,将参与社区规划实践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积极担负起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过去十多年里,先后在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山西等地开展了许多公益性项目,与学院联手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援疆援藏、对口帮扶等工作中,多次获得中央部委和上海市的表彰。

金经昌先生为1986届毕业生写下的寄语“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揭示了规划学科的内涵和价值。成为学科型企业是同济规划院明确的定位,2016年凝练并专门请董鉴泓先生题写“求精、做实、解难、创新”,作为企业特色和宗旨。

扎根本土规划实践,带动中国特色的规划学科发展,“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科研、教学与实践融合,是同济规划学科一直以来的坚守,也是展望未来百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