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祖国的发展需求是我们的研究动力
作者:戴慎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77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我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执业者、教师,受益于同济规划学科的恩泽,深深感悟于其发展的动能和奥妙。

1977年我考取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录取的大学生,校园内充满着尊师重教的氛围,师生关系亲密和谐,使我永生铭记。当时同济大学建筑系含有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专业,专业课分别由城市规划教研室、建筑学教研室、美术教研室的教师讲授,但市政工程和其他课程主要聘请外系教师讲授。

1982年我毕业后到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运用学校老师们传授的规划知识,我主持编制了江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参与主持编制了全省大中城市(除武汉、十堰市外)的总体规划,并参与了各种类型规划项目设计。1987年起,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全面运用计算机和遥感技术辅助黄石、襄樊、宜昌等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荆楚大地的规划实践,将我从一介书生磨练成一名成熟的城市规划师。

1993年11月,我回到同济大学任教。根据学院的学科建设布局,我主要从事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工作,并尝试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不含交通规划)教学,编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教材,填补学科建设空白。

1994—1998年,根据中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和规划编制需求,我先后编写了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防灾等基础设施规划以及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等9本校内规划教材。1999年,我将这9本校内规划教材优化整编成理论性和实用性强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适应了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和行业设计管理的需求,建立了全国规划界认同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编制体系。

2005—2007年,我主持研究博士点基金课题《“安全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后,安全防灾的需求更趋迫切和突出,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借鉴国外经验,2011年出版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教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规划管理等系统性理论和方法,突出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中国城市规划行业的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基础。

在上述基础上,我后续撰写出版了《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生教材,《城市防灾与地下空间规划》《安全城市规划方法》等书籍。与此同时,我作为主要编制人之一,编制完成了国家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我们学术团队长期进行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安全防灾规划等相关的大量科研课题研究,并直接参与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及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等实践,为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领了城乡规划学科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规划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

祖国的发展需求是我们同济规划学科发展的动力之源,同济规划大家庭各学术团队一直秉承着“求精、做实、解难、创新”的精神,整体推动同济规划学科的持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