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对同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陈秉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56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田宝江整理)

我是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的,那是同济大学第一次以“城市规划”专业名称正式公开招生。同济大学有了城市规划这个独立专业名称以后,我是第一届学生。在我前面还有一届由原“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分出30名学生转为城市规划专业,所以我们是第二届毕业生。下面结合我的求学、教学和工作经历,分享对同济乃至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影响力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关系非常紧密,真正要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办好,一定要培养独特的立业之基,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两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有影响力,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同济大学是要办一个真正的城市规划专业,有自己独有的专业看家本领,而不是扩大的建筑学。同济大学的规划专业不仅不是扩大的建筑学,而且在不断开拓、与时俱进。相较于其他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济大学非常重视市政工程、道路交通、给排水、区域经济等课程内容的安排。我国有很多院校城市规划专业都是从建筑学专业脱胎出来的,加一点城市规划的内容而已。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虽然开始也脱胎于建筑学,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内容不断拓展、变化,慢慢形成具有独特的立业之基的专业。第二,规划和其他专业不同,具有空间落地性,其背后很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不管专业的知识如何拓展,始终要抓住专业固有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空间落地,避免内核空洞化。1980年刚恢复城市规划专业不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美国波士顿大学华裔教授华昌宜到同济讲学。我们主动邀请他到教学现场(教室)观摩时,学生正在编制甘肃省平凉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他十分感慨地说:这跟我十多年前在美国的时候一样,教师就像一个司令员,指挥各个兵种,你负责土地使用,他负责交通、绿化等等。可是美国现在没有了,城镇化已完成,不需要搞城市的总体规划了。在讲课中他用了一张城市规划知识膨胀图,第一圈核心圈包括建筑、工程、地景,第二圈包括土地使用、交通设计,第三圈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法律、人口、地理等等,有6个圈层。由于城市规划知识的膨胀,许多自称为城市规划专业的人士,彼此间却没能沟通,原因在于核心圈的内容被空洞化了。这个经验与教训对我们今天国土空间规划有所启示。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内容更宽广,山水田林湖草沙,我们还要有海洋的知识、农业的知识等等,但不能失去共同的核心:人与地。

二、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的背景与过程

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规划专业学科发展壮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原来城市规划专业有一个专业教育指导小组,一共3个委员,我、哈尔滨工业大学郭恩章、重庆大学黄光宇。还有一个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指导小组,只有两个委员,包括当时同济大学园林教研组主任李铮生、东南大学杜顺宝。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两个指导小组都隶属于建筑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一共27名委员,建筑学22名,规划3名,园林2名,所以开起会来讨论的多是关于建筑学的教学议题,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却是绝对“小众”,很少有话语权,上不了议程。如果这样下去,那显然不利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所以我想应该单独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我向当时的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提出,他说建筑学、城市规划本来是两个孪生兄弟嘛,我们是一家人,不同意分。后来我找到当时建设部管教育的司长李先逵,阐述了我的观点。在建设部高等教育司的支持下,1998 年建设部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当我们在组织筹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时候,在海口召开筹建会,讨论城市规划专业怎么办。当时己有很多地理专业背景的学校,也已设置了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背景的院校主张较多安排地理学的内容,而建筑专业背景的院校则主张多安排建筑学的内容。经过讨论取得共识:地理专业背景的院校设置城市规划专业,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可是原本城市规划教学内容就很多,又要增加地理学类的课程,学生负担就太重了。最终确定,凡是以城市规划专业招生的学校,必须开设共同的8门核心课,而每一门核心课程都规定了课程学时的上限与下限,上下限大概相差一倍。各个院校根据基础条件,师资队伍等特点,自主进行组合,强项的不得超上限,弱项的不得低于下限,保证城市规划专业有共同核心。另外,8门核心课程加起来的学时数不得超过5年总学时(3000 学时)的一半,另外一半为选修课。这样一来,城市规划专业可以根据各个院校的基础条件特征、地区的市场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来。我觉得这个可能对我们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既设定了一个基本的专业标准,又留下了发挥自主办学的余地,鼓励各院校办出特色。

三、在同济大学率先开设“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课程

1980年代,我在同济率先开设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这门课程,开创了国内规划领域定量分析方法的先河。这门课程能够开设,首先要感激董鉴泓先生。有一天,他来找我,说今天下午有上海水产学院(今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位老师到同济来讲系统工程学,你去听听看,说不定我们有用。我去听课时,没想到董鉴泓老师也来听课了。我听了一个下午,一头雾水。但是董老师说,看起来这个系统工程学应该引入到我们城市规划专业,我年纪大了,搞不动了,我看你行,你去干。后来南京大学办了一个计量地理学的研修班,我背着铺盖到南京大学去参加。两个月的时间,学习线性代数、数理统计、集合论、计算机语言等,完全陌生的内容,我就像反刍动物那样先吞进胃,返校后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再吐出来慢慢咀嚼消化,终于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开设了系统工程学。这个系统工程学一开始就挺有效果,我们头两届招收硕士研究生,如马武定、张庭伟,俞培玥等,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都用了定量分析。同济在1980年前后就开设了定量分析的课程,在国内应该是最早的,树立了定量思维的观念,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四、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些思考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给传统城乡规划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各地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主力军还是原来城乡规划专业的人员。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城乡规划人员的思维方法是网状的,即当触及网上一个问题时,马上就会牵发到许多相关问题,有很强的综合能力,这是我们的优势;二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人员一般政策观念比较强,这是很重要的,城市规划专业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专业,要符合国家的发展的总战略,要体现公共政策。所以我认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人员的优势首先不在于知识上,而在于综合思维能力和政策观念强。

总之,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要保持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一定要与时俱进。国土空间规划不是原先各类空间规划的拼合与叠加,而是融合与化合的新规划,必然要遇到很多新问题,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扩充我们的知识。同济大学在这方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不断地拓展,在固守自身优势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拓展新的领域,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也使得同济规划专业可以勇立潮头,并不断得以壮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