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空间规划体系防御单元中加强食物安全的思考
作者:段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全面爆发,对城市的公共卫生与医疗防御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场大流行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2022年3月,疫情席卷上海,与早期武汉疫情相比,此轮疫情的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并暴露出城市应急生活物资供应与食物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市民一天定三五个闹铃只为抢菜”“通过‘抢菜’测一天运气”“6点起床菜和肉没抢到”等新闻层出不穷,城市“米袋子”“菜篮子”的安全韧性受到了严峻考验。

2020年,我曾在《城市规划》“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专栏建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防御单元’”。面对新冠疫情发展中的新问题,空间规划还应做出新的应对。因此,我从食物安全的视角,提出增强空间规划体系中防御单元食物应急保障能力的相关建议,为解决新冠以及未来各种灾害背景下的食物安全问题提供思路。

西方规划领域将食物系统作为空间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有所考证的。以美国为例,2007年,美国规划协会(American PlanningAssociation,简称APA)发布了《社区与区域食物规划政策指南》(PolicyGuideonCommunityandRegionalFood Planning),该文件明确提出规划设计工作者应在城市空间方面的规划实践中加强食物系统与空间规划的整合,由此促进社区与区域食物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帮助规划设计工作者介入空间规划中的食物议题,2008年,APA下属的规划咨询服务机构完成了554号报告《社区与区域食物规划的规划师指南:改变食物环境,促进健康饮食》(Aplannersguideto communityandregionalfoodplanning:transformingfoodenvi-ronments,facilitatinghealthyeating)。2021年,纽约市发布了《NYC食物向前》(FoodforwardNYC:a10-yearfoodpolicy plan),这是纽约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对空间规划与食物系统的反思。该政策规划提出了关于都市农业生产、食物基础设施建设、应急食物网络与食物配送计划等方面的策略,为构建安全韧性的城市食物系统、有效预防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人常讲“民以食为天”,食物安全是我们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代,现代城市的食物系统呈现出抗干扰性差、适应性脆弱的问题。为增强我国城市食物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韧性,建议空间规划中结合防御单元的规划设计增加食物安全的内容。

在整体层面,防御单元建设应注重分区域、分层级的应急食物网络体系构建,为城市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强有力的应急食物供应保障。一方面,加强城市“中心城区—近郊区”的食物生产空间体系建设。结合全域的国土空间规划,都市区倡导都市农业建设,近郊区利用邻近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化水平高的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实现紧急情况下能更安全地给养城市。同时,探索闲置空间的农业生产性更新途径,开展屋顶农业、社区农园、工厂农业等项目实践,增强城市内部的应急食物生产能力,并有效缩短食物里程。另一方面,重点形成由防御单元构成的应急食物保障中心,增强食物应急储备能力,紧急情况下能够调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守护好城市“米袋子”“菜篮子”,保障城市生活正常运转。

在单元层面,防御单元与食物系统的结合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弹性规划与设计理念,保障紧急情况下各防御单元内部食物系统的相对独立运转。特别是在社区层面的防御单元规划中,应考虑城市未来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冲击,注重食物生产空间的留白战略,挖掘公共服务设施的“可食”潜力,探索公园、体育场、学校等空间紧急状态时的食物生产空间转换设计。同时,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力量,可利用单元内商业服务空间作为应急物资的存储、集散地,打通食物供给到居民的“最后一百米”。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安全问题,防御单元与食物系统的融合不仅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挑战的重要途径,还是预防其他潜在公共安全问题的弹性策略,如自然灾害、能源事件、恐怖事件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式防范与治理思维已不适用,应思考如何更具前瞻性地提升城市空间的安全与韧性。目前,我们团队正在积极开展食物安全导向的空间规划与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以更好地促进规划行业技术进步,维护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