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注重学科衔接,关注人本需求
作者:段 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城市精细化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如何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城乡规划学应该在其中发挥什么重要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围绕本次“城市精细化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议题,下面谈一谈本人的一些认知,供大家参考。

首先,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涉及的内容、行业、学科比较广泛,并不是城乡规划学一家可以包打天下的。城乡规划尽管说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行业,但如果不能与其他行业形成合力,仅在行业内打转,事实证明成效不大。以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例,我们的城市在应对病毒疫情时仍然显得仓促、无力和慌乱。最近规划学科都在反思,并且提出了很多关于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分区、隔离、机理组织、密度以及功能配置、空间管理等等各方面的建议,本人也提出了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建设分层次的“防御单元”的建议,如果能够系统地按此实施,在应对下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甚至生化事件时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仔细的想一想,我们的这些规划目标和设想能实现吗?17年前SARS疫情仍历历在目,我翻阅了那时规划学科对SARS疫情的反思以及种种的建议,事实上,如今许多的建议和思考以前都已经提过了,之所以未能实施,并不是以往不够重视,而是没有形成社会、相关行业及学科的共识,更没有形成切实可行、共同努力的综合目标。这种情况在规划学科比比皆是,如“精明城市”“收缩城市”“韧性城市”等等,规划专业人员辛辛苦苦在理念的转变、行动的呼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何落实到城市的治理和空间的实施之中,也应该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瑞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瑞典绿色建筑委员会指导下编制的Citylab城市设计导则发挥了重要作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关键是该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靠一个城市设计导则指导城市建设。

概括地说,城乡规划学应该注重衔接,积极参与城市精细化治理,与其他相关部门、行业、学科共同形成精细化治理的目标,协同合作,共同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治理。

第二,城市精细化治理不是把工作再做细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与方法。不少人说,前一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发展为了应对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需求,采取了粗放的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现在,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下半段,速度放缓了,要走存量发展的模式,土地少了,资源少了,自然也就要精细的来处理了,所以精细化治理,高质量发展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这种暗藏的逻辑所形成的行为活动,显然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只不过是把粗放的开发变成精细的开发而已。

高质量的发展是“要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生活家园。观念不转变,仍然是土地财政,把城市当作一个公司来经营,工作做的再细也是没有用的。因此,精细化治理是要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把工作深入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和所有的人群,去解决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不是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主观盲目地按照所谓高标准、高要求,再加上高技术、大数据,“一刀切”等所谓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制定一些复杂的规则和约束条件,使得企业、居民受到更多的限制,造成生产和生活的更多不方便,反而使城市活力衰退。

针对城市规划而言,城市精细化治理并不仅是将原有规划与设计及管理变得更加细化、深化,而是要更加细心耐心地观察和研究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各种不同地域的差异,各种不同政策的效能等等,从而形成精细化治理的策略。规划的程序、理论和方法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以社区规划为例,规划人员不再是简单的按照规划原理、规范,做一个居住区或小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而应关注生活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公平公正的社区生活。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尊重居民需求的共同缔造都已经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因地制宜的精细化治理,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