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强化规划精细指引、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作者:王唯山(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

今年春节以来,在我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以社区为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为控制疫情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不仅包括住房,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交通、文化、娱乐和休闲等多方面因素。社区发展要从社区的共同意识、友邻关系、公共利益和生活需求为出发,通过对人的基本关怀,维护社会公平与团结,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多年前,吴良镛先生从“城市即人民”、构建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就提出和倡导建设“完整社区”(integratedcommunity)。重视并切实加强“完整社区”的规划建设,通过至下而上的精准化、精细化的城市与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城市转型发展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宏观层面,新建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统之前的“多规分治”,旨在加强全要素资源的统筹保护与利用,也避免了以往宏大叙事的“过度规划”;在微观层面,中央则明文规定,详细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说明了做精、做细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在提升城市治理中,应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规划来发挥积极作用。最近,笔者所在居住小区的小学运动场夜间向社区居民开放使用,同时小学运动场的地下空间做成社会停车场。这样,一块运动场地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得到了高效使用,既方便社区生活,又增加了社区活力,城市宝贵的空间资源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这就是精细化规划对“完整社区”建设发挥的积极作用。这要在以往,小学运动场、社会停车场和社区活动场地是在三个不同的专项规划中分别考虑的,就算规划提出了土地复合使用、功能整合建设,恐怕小学的校长们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上述实践表明,在精细规划和管理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笔者以为,精细化规划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精细化的人本需求。城市规划的直接对象是物化城市,但根本上是为城市里的人服务的,因此人的发展和需求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和精细化规划的原动力。马斯洛需求层次表明,进入小康社会后,城市民众将出现大量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加上信息社会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本需求将进一步多样化、精细化和小众化。比如大众影院变成小众影厅、购物中心变成美食广场、社区广场舞从无到有、再从集体舞变成交谊舞、太极拳,以及邮局变成“鸟箱“等的需求分异。精细化规划应及时关注并研究城市社会发展中的人本需求,才可能发挥规划为城市发展和治理服务的基础作用。我国部分城市推行的“社区规划师”就是有益的尝试,可以了解社区、社会人的需求为出发,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规划工作机制;二是关注精细化的管理政策。上述小学运动场“一地多用”的精细化开发成效,是在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划和建设管理政策下统筹实现的。事实上,城市转型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更需要有大量的精细化政策来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社区发展普遍出现的老龄化、休闲化等趋势,社区养老、公共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需求越发明显,如何集约利用现有场地、建筑加以改造利用,以及结合共同缔造的方式形成社区的更新发展?从某种意义讲,制定精细化的管理政策更为重要。此外,随着家庭经济、人口结构和使用需求的变化,保障社区个人物权的权益也应及时值得关注。目前城市中私有产权建筑的更新改造仍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但其实这种需求和老旧小区住宅楼加装电梯的道理是一样的。由于顾及行政成本、缺乏创新精神等种种原因,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精细化程度亟待深入细化和完善;三是关注精细化的数据支撑。进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依托大数据寻求发展,城市规划更是必然。不过要承认,较长时间以来城市规划用的多是“大数据”,即人口、土地等笼统的大数,而缺乏系统分类统计和空间对应关系。现在很多城市都建立起所谓的城市信息模型,但是精细化的城市规划需要使用的数据,应远远超过之前的“人地对应”要求,而是包含“人、车、楼、地”等全要素数据,以及数据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其中的人口数据统计,除了分为户籍人口、实际居住人口、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等,还应体现各类人与社区、楼宇的空间对应关系。例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开,很多城市社区出现学位紧缺现象,但问题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因素,如果没有翔实的人口、住宅分布相关数据作支撑,规划结论的精准性,以及对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精细引导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