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规划的精细化与空间的高品质
作者:周 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同济大 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规划精细化是治理精细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精细化的目标是提升对规划实施后结果的把握能力。在城市空间层面,空间结果与规划措施之间我们一直在探索它们的关联性,这是规划层面实现城市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保障。规划精细化不是把规划越做越细、越做越刚,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把握规划措施的精准性上。城市空间上的“非匀质性”是一个美好城市的共同品质。城市空间中“非匀质”现象无处不在,为此就城市空间的高度和密度、混合用地及其功能的空间落位谈三点具体的看法。

精准定位,在此指的是空间高度和空间密度的差异分区。规划往往按用地类型和建筑高度定密度而忽视了其不同的区位,而建筑高度又常常受到建筑性质的制约;用地布局以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为依托,建筑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和建筑密度一样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而非主动的规划和设计。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是影响空间体验、空间特征甚至舒适、氛围、意向等等有关人对空间反应的品质因素,而不仅仅是环境质量和土地效率问题。空间高度和密度的分区和定位在任何规划层次都需要予以考虑,一个好的城市空间不应该是完全均质的,在一个密度和高度匀质的城市不能让人在自然的体验中辨识出不同等级的中心区以及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的差异,不能清晰地感受到相同性质的街道所处的不同空间区位、同样的住区所在的不同地段。这是城市空间品质的基础性架构,并不能完全通过建筑设计层面来实现。

精准施策,在此针对的是对空间混合利用的把握。混合(或称复合)用地是目前规划认可城市土地使用的多元化和建筑功能的复合性对城市多样性和城市活力具有积极作用的技术解决方案,然而怎么混合和混合的比例并非是规划能够和需要去“精准”确定的,这里的关键是在规划体系中怎么把握管控的尺度。我们可以参照以往和别处的经验数据,但是却会发现即使是将地块划分到一栋建筑的尺度、即使我们能把真实的土地混合类型穷尽也无法把混合的比例穷尽,除非“一楼一策”。当然这样的“精确”并不是规划精细化的目的。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各类功能因为传统、文化、气候和生活习惯不同而客观存在着相互间不同的制约或促进关系,不同的组合和比例有不同的适应性,无法固定其组合规则,然而却正是这种在不同条件下各种功能的非匀质组合使每个城市和城市中不同的地段成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质。对空间利用混合属性的把握需要把精准施策的着力点放在对每个城市用地的混合性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归纳并把握每个城市自身的混合条件和适用的混合管控原则。

精准落位,在此是指各类功能的建筑量在混合用地上的组合落位。如果某类混合用地在总体上各类建筑量的比例(或比例区间)借助现状调研、案例研究或经验数据可以相对稳定下来,但当某类混合用地的布局相对集聚时,就会遇到各类建筑量如何在各个同类混合地块中具体布局落位的问题。如果将各类功能的建筑量均匀地分配在每一块同类混合性质的地块上,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各类建筑量的分布在各块同类混合用地中的比例不是均匀的,布局也是不匀质的,而正是这种非均匀的空间混合带来的效应形成了城市形形色色的空间属性。混合用地中的功能落位是空间布局的点睛之笔,需要规划师个人借助专业修养和生活经验以及对城市积累丰富的认知,运用专业技能因地制宜地精准落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