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十一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暨“2014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 和“第2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颁奖仪式隆重举行

2014年10月25-26日,由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参与联合主办的“第1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隆重举行。

该论坛自2004年创立以来,以前瞻性、学术性、开放性为特色,关注未来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1届,在国内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中国城市规划界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盛会之一。来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内主要规划院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管理部门和相关学术期刊、新闻媒体等600多位嘉宾出席了本次盛会。

本次论坛设立了主题演讲和自由论坛“乡村规划怎么做”以及“2014上海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学术论坛”3个板块。

2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张尚武教授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先后致辞。随后举行隆重的“2014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和“第2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颁奖典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曲长虹副秘书长主持颁奖典礼并代表论文评选的主办方介绍了评选过程及评选结果。董鉴泓教授、邓述平教授、陶松龄教授、陈秉钊教授、唐子来教授、吴志强教授、夏南凯教授、李振宇教授、张尚武教授、杨贵庆教授等为获奖者颁发奖状、奖牌和奖金。

25日上午共有3个主题报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林坚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空间规划的博弈分析”,报告分为4个部分:空间规划的内涵实质 、空间规划的博弈现状、多规博弈的策略分析、多规合一的若干思考。首先,强调空间规划是调控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是对土地发展权的分配;空间规划的现状是各类空间规划自成体系、缺乏衔接、各自为战,内容交叉冲突,多规博弈现象长期存在。其次,分析了造成多规博弈现象的存在的原因:空间规划的行政权力被分解到各个部门,各类规划部门存在多元化的利益取向,多规合作存在技术障碍以及各类规划部门存在策略互动。通过对多规博弈的简单模型分析,提出上级干预下的多规博弈策略。最后,进行了空间规划的差异分析:不同层级土地发展权下的空间规划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空间规划对土地发展权的权能控制不同;不同空间规划存在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差别;不同空间规划存在调控目的强弱和管理实施手段成熟度的差异。提出空间规划要从“博弈”走向“合一”,具体要做到:统一价值导向,优化“目标”位序;推行三界划定,实现多规“合一”;清除技术障碍,实现“语境”对接;围绕土地发展权,完善权能调控;借鉴成熟经验,创新实施机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包亚明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资本、空间与城市的人文关怀”,首先剖析“资本是什么”,指出贫民窟是“僵化的资产”,而资本不仅仅是资产。资本的游戏是有门槛的,资本是不断增长的生产力的源泉,也是国家财富的源泉,资本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接下来,通过对《21世纪资本论》、巴尔扎克和简·奥斯汀文学作品的分析,从文学世界里的资本看到了从食利者社会到经理人社会的演变,总结了通胀与资本在时间里的流动特征。接下来描述全球化与资本在空间里的流动,包括流动性与资本的轻和重、流动性与抛离感、权力与控制等。指出流动性并不是简单的泛滥,流动空间虽然部分替代了地方空间,但地方性空间并没有消失。资本的增长会带来地理的扩张,提出了“时间—空间”修复的策略。通过资本入驻空间,并重塑空间。最后指出,当前是全球化与空间的政治;当城市改变时,人们也紧随其变;城市蕴藏着意外的惊喜;城市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提出理想中城市的乌托邦及其人文关怀。

25日上午的压轴演讲者是中国城市规划城市研究院邵益生副院长,题目是“关于城市水系统规划的思考”。报告提纲是: ①背景——自然背景、社会需求和新要求;②挑战——城市涉水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③建议——着力推进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首先,指出过去的系统研究不够,治水不是一个方面、一个部门的事情。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具体为:①关于城市发展,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新要求;②关于城市规划,要自觉降低开发强度,保留和恢复恰当的生态空间,建设 “海绵家园”、“海绵城市”;③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城市水安全包括:水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供排水安全、饮用水安全,其中核心问题是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安全是个系统工程。其次,现有涉水规划呈现出专业分工、部门分管、系统分割的显著特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主体较多,规划内容碎片化。现行的城市涉水规划缺乏基于水循环规律的统筹考虑,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规划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协调性不足,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一些规划成果成为摆设。现有涉水规划还存在缺乏系统性、缺乏协调性、缺乏全局性的问题。城市水系统是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的耦合系统,主要由水源、供水、用水、排水等子系统组成,涉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全过程。城市水系统规划演变趋势为综合性,多目标:water supply city(城市用水,关注满足基本供水需求)、sewered city(污水排放、关注公共卫生及水环境恶化)、drained city(雨洪排除,关注城市水系统安全)、waterway city(水系构建、关注水环境打造)、Water cycle city(强调水循环)、water sensitive city(水敏感城市,水与城的一体联动)。最后,建议推进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城市水系统规划体系应由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和城市水系统专项规划构成,是对现行涉水规划的优化整合。 建议将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作为一种新型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并以此来指导和约束其他的涉水专项规划。

25日下午的第一位演讲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顾朝林教授,演讲题目为“绿色发展与城市规划变革”,报告分为5大部分:①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背景;②生态文明导向的新型城镇化;③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④科学地突破城市生态系统极限;⑤城市规划变革。第一部分,描述了世界发展大趋势、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全球资源和环境、新能源革命和城市聚落形态演化。认为在资源环境挑战、人口增长与巨型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背静下,绿色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二部分,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中国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提出生态文明导向的城镇化。第三部分,阐述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生态学基本原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第四部分在剖析了城市系统与生态文明法则的基础上,认为城市问题的本源是违背城市系统规律,城市规划需要科学地突破城市生态系统的极限。第五部分,提出城乡规划学科适应战略,包括非建设用地评价、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清洁能源产业、R3产业与静脉产业园、环境未来都市、特色自立新城、弹性城市、低碳城市、美丽乡村等城市规划变革方向。最后的结论为:绿色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城市规划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推进工具;城市规划在绿色发展大潮中处于变革过程中,规划理论和编制技术处在发展之中。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龙瀛博士的演讲题目是“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支持下的城市研究变革”,首先介绍了致力于定量城市研究的北京城市实验室的主要工作,然后围绕定量城市研究的四点变革及相关实践展开讨论,并提出定量城市研究的再思考。定量城市研究,是在定性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各种技术方法,利用各类数据理解城市(找到客观规律)、诊断城市(发现存在的问题)、模拟城市(构建虚拟实验室)和评价城市(评价相关政策,寻找解决方案),用来支持城乡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方案编制和评价。在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时代,定量城市研究形成四大变革,即:①空间尺度的扩展,跨越区域分析和城市研究的大模型;②时间尺度的扩展,理解不同时间尺度的城市发展动态;③研究粒度的扩展,研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④研究方法的变革,利用众包开展和验证研究(公众关注城市研究)。并分别从全国城市增长模型、增长边界、北京市公共交通刷卡数据、全国乡镇街道人口密度、空置小区、垃圾填埋场、全国街道尺度的PM2.5等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展示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和成果。最后从定量研究中的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偏差、多现状和近期研究少远景判断、多认识城市少规划启示等方面提出思考,并提出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反思。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新乡村建设的路径探索与理论思考: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故事”,首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乡村建设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系统回顾介绍了百色希望小镇乡村建设的实验,并提出乡村建设的相关思考。在这个348户的村镇建设实践上,以建成环境改善为基础,包括道路的修建和改善、水源和管网工程建设、沼气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电力电信设施的配套,新建学校和综合服务楼,对民居进行改造,形成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框架,建设宜居小镇、人文小镇、活力小镇。通过产业经济帮扶,发展订单农业,农业产业化,保障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案例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是在有雄厚的外部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实现的,但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乡村建设实验也做出了探索,提出在经济方面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乡村精英;在社会方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乡村社会管理体制,构建新型制度平台;在环境方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和利用传统乡村特色,继承和创新触痛文化,采用适宜的策略和技术应对乡村的生态问题。

香港大学地理系王缉宪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电商物流的基本模式及相关空间问题”,首先介绍了电商物流的概念和研究零售电商物流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协同进化理论角度解读中国电商与物流业的互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和零售电商—速递服务业协同进化的过程分析,提出了至今为止形成的空间过程与问题。电商物流在中国的重要性表现在缺少规范的法律法规和规划的条件下业务量的急速和巨量增长。生物学里,协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中国零售电商与速递物流业的发展表现出这一协同进化过程,第1阶段是没有使用速递公司时货到付款(COD)的网商物流过程;第2阶段是使用速递公司+支付宝时零售电商物流过程;第3阶段是渠道(自营物流)电商确立;第4阶段是实体连锁店上线(O2O,online to offline)。主要空间过程表现在独立电商就地集聚,包括产业集聚和起运枢纽集聚;渠道电商都市起步,如一号店的供应链全国布局,京东的都市起步等;实体连锁痛苦转型,退城进乡成为发展趋势。最后提出电商物流的核心空间问题是设仓区位、最后1km和对现有传统零售空间的挤压等难题。

25日主论坛的最后一位演讲者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思考”。上海的战略目标正从建设“四个中心”(1990-2020年)向迈向“全球城市”(2020-2050年)转变,演讲内容围绕这一发展战略转型展开,分为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和战略选择三个部分:①在战略背景上,通过全球城市体系的研究进展,提出全球资本控制职能和全球资本服务职能、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总部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的对应能级体系,以及基于网络关联度的世界城市体系变化趋势;②上海在确定战略目标上,需要“定标”和“对标”,首先基于综合竞争力、企业总部区位和区域关联网络的排名,确定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的当前坐标,并与对标城市纽约和伦敦、巴黎和东京、香港和新加坡进行对比;③在战略选择上,明确阶段性目标路径,提出由国家中心城市向区域(亚太)中心城市和全球中心城市、从地区(长三角)门户城市向国家门户城市和区域(亚太)门户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顺应全球趋势,从经济影响力到综合影响力、从外源型发展到内生型发展的路径。考虑中国国情,只有当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上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突出地区特色,长三角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上海应当更好地发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地区门户城市的作用,不断提升上海的全球影响力。

26日上午的自由论坛以“乡村规划怎么做”为主题。本次自由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工委)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乡村规划学委会)联合主办,由学工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主持。

论坛首先邀请了三位嘉宾做主旨发言。乡村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首先从乡村问题、发展问题、规划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乡村规划怎么做”的基本认识和观点。①关于乡村问题,张教授认为存在地域性、阶段性的差异,乡村的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乡村规划是按需的规划,不应有统一标准,要注重差异性研究。同时,乡村规划应注重示范效应与规范乡村地区建设管理相结合;②关于发展问题,则是中国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城乡不对称的关系,造成了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扩大、乡村地区衰退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因此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如果成功,其最大贡献和意义将在于,一个农业大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实现了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的现代化。乡村规划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成为一项有效的公共干预,其最核心的任务则在于激活乡村的活力。保护乡村地区的稳定和活力,应该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政策取向。实现乡村现代化,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难点,包括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乡村经济的现代化和乡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③关于规划问题,要反思现有规划体系的适应性。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规划的本源和体系重构的可能性,包括对规划意义的理解、规划方式的转变、规划内容的调整和规划手段的创新。以重塑活力为目标,实现乡村地区的现代化是一项综合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乡村规划离不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它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动员过程。乡村规划也是一项日常的规划,更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自我帮助的手段。因此,乡村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其内涵和意义需要认真界定。

学工委委员、中山大学袁奇峰教授的发言则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析和解读了都市边缘区的农民、农地与村庄问题。袁教授首先提出并解释了三个基本概念,即生计导向的农民、制度导向的农地、区位及管制导向的村庄。随后分析了农民视角下的农地与村庄,指出:①农地不再是农民生计的来源;②农地成为一种财产性收入来源;③镇村发展动力出现极大分化。进而从城市与农地的关系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城市区域化下的农地与村庄的认识。最后,提出在农村以土地资本化参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应当:①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中央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农地转用”的纪律,在明确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生态农地。“农地转用”要明确城市周边土地升值是人口聚集、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因此“农地转用”价值增加部分应该“涨价归公”。在土地价值实现过程中应妥善安排失地农民的出路,保障其生存权。在征地中保留一定的集体建设用地看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之一;②划定建设用地和城乡利益边界。要厘清城乡利益格局,明确城乡、建设用地与农地边界,严格管理措施。应以“三规合一”中的基本农田边界作为“农业型战略性生态空间资源”的刚性边界。一般农田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缓冲地区,作为城市扩张的承载空间,但对于建设规模和力度、项目类型和质量要严控,需进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村庄发展用地的划定必须结合违法用地治理进行,明晰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权,并制订发展权转移的体制机制;③赋予合法“集体建设用地”完整权利。积极推进合法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创新,赋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完整产权,使其可以“同地同市,同地同价”自由进入土地市场,实现土地从低效的可出租资产到可流通的资本的转换。地方政府可以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政策,在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在土地增殖部分与农民构筑利益共同体。

第三位发言的嘉宾是学工委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段德罡副院长,结合西部的乡村规划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段教授首先回顾了近年来西部乡村规划的实践,总结了相应的规划类型、案例示意和规划落实情况,并对中西部10个村庄进行了摸底调查,内容包括村庄概况、人口规模、人均收入、主导产业、生活状态、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认为:①当前不是所有村庄都需要规划的介入,更须避免统一的规划模式或规划运动。农村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要避免统一的政策、法规和规范主导乡村规划的局面;②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难以解决乡村的全面问题,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思维也不符合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需要;③当前乡村的主要问题更多反映的是社会问题,源自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乡村格局在政治、经济制度发生转变时,尚未找到合适的存在方式。乡村空间的异化其实与当前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及人民的思想意识存在直接关系。随后,结合具体的规划案例,反思了这一过程中包括决策者、管理实施者、村民、规划师等各方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①随着制度与文化的变迁,乡村早已不再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梦里乡村”状态,这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形成的城市规划经验不能简单向农村移植,规划师应走进农村,了解农业、农民、农村的真实现状及发展需求,在规划中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下而上的有效结合;③“领头人”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大多数乡村需要的不是规划的外在干预,而是源自村民内心信赖、认同的领导力量,发现及培育新一代士绅阶层比规划更重要;④不是所有乡村都迫切需要规划。多数村庄将依旧像原野里的植物一样,自然生长。

三位主旨发言之后,同济大学王伟强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黑龙江省住房与建设厅赵景海处长以及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王富海董事长等多位学工委委员针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随后的一个多小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会场嘉宾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26日下午,举办了“2014年上海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也是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项目之一,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论坛由本项目的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同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陈华部长先后致辞。论坛邀请了“第2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获奖者中的6位研究生参与交流,他们分别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朱金,交流题目是“特大城市郊区“半城镇化”的悖论解释及应对策略 ——对上海市郊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胡映洁,交流题目是“试论城市规划的利益还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张延吉,交流题目是“论城镇非正规就业与城市人口增长的自组织规律——兼议城市规划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昭,交流题目是“对新型城镇化的一些认识——以论文《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逻辑:田园城市理论的启示》为核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晨,交流题目是“基于博弈思想的邻避设施选址决策方法与技术探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翁一峰,交流题目是“产权视角下乡村人地空间组织与模式探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 ”。

论坛邀请了同济大学赵民教授和杨贵庆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段德罡副教授等担任点评嘉宾,就交流论文的选题、学术观点、研究逻辑和方法、研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和讨论。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的200多位师生和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的同行参与了本次论坛。

《城市规划学刊》将陆续选登部分演讲嘉宾的论文稿件,本次论坛的视频请登录《城市规划学刊》网站(www.upforum.org)观看。

“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讲究实效和水平,不求形式和场面,不搞庞大的组委会,不收会务费,不搞会议经济。论坛目标只有一个——“促进学科发展,活跃学术研究!”明年“2015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的评选活动也将继续举行。

2015年10月,将迎来“第12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更多精彩,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