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2025年10月25日,第22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暨2025年“金经昌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颁奖、2025UP(United Planning)前沿论道成功举行。

本届论坛由金经昌/董鉴泓/志强城市规划教育基金、《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由WUPEN世界规划教育组织、GUIHUA期刊协办。

 

论坛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1届,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界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盛会。论坛以学术性、前瞻性、开放性为特色,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沿问题和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历届演讲嘉宾均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前沿学者和权威人士。

 

响应中央关于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精神,本次论坛主题为“新规划:城市高质量发展与规划创新”,聚焦学科新使命,探讨规划新作为。

 

开幕式 

 

10月2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尚武教授主持。首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分别代表学校、学院致欢迎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杨保军理事长代表学会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教授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致辞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杨保军理事长致辞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教授主持开幕式  

 

优秀论文颁奖  

 

随后举行了2025年“金经昌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颁奖仪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杨保军理事长主持颁奖典礼,介绍了优秀论文的遴选过程和结果,宣布获奖名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杨保军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长、《城市规划学刊》主编吴志强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规划学刊》编委会主任彭震伟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耿慧志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卓健教授为获奖作者、入选期刊和责任编辑颁发奖状。

 

提名论文辑作者代表与颁奖嘉宾

佳作论文辑作者代表与颁奖嘉宾

优秀论文辑作者代表与颁奖嘉宾

入选期刊和责任编辑代表与颁奖嘉宾

 

 主题报告 

 

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陈晨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三位嘉宾发表主题演讲。

 

孙施文 教授  学术主持

陈晨 教授   学术主持

01 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志强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十大关键词(2025-2026)”。城乡规划学科年度十大关键词已在学科论坛连续发布五年,成为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今年,在深度解析世界规划学科主要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面向新形势和新未来,吴院士特别提出“新规划(New Planism)”。“新规划”引领下,经编委、顾问编委和海外编委等154名顶级专家提名投票,总结了2025-2026年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十大关键词(见下图)。国内外城乡规划研究的关键词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的核心议题已与国际前沿深度同步。期待学界业界围绕 “新规划(New Planism)”,共同推动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度。

 

 

02 主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理事长发表主题演讲“大转折 大变革:面向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规划创新”。报告首先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践行人民城市新理念,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从 2015年到2025年,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十年前后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以及应对策略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因此,从面向目标、面向人民、面向动力、面向存量、面向实施五个方面提出规划创新路径。报告指出,规划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应针对一个时代的核心问题确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03 主题报告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前局长叶斌先生发表主题演讲“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工具创新设想:以土地成片开发引领高质量发展”。报告结合案例剖析了现行空间规划实施工具的局限性,阐述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存量土地更新、财政约束等新形势对规划实施的挑战。明确以“集约、高效、以人为本”为总目标,提出重构成片开发这一创新性工具的六大设想。最后,叶斌局长指出需加强学理与法理的进一步研究,为成片开发成为规划实施新工具提供支撑。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彭震伟教授分别向3位演讲嘉宾抛出三问:学科建设的关键点、“一个体系六个建设”的难点、存量时代“成片开发”名称的适宜性。针对这三问,吴志强院士指出学科当前最大挑战在于“新补充”“新发育”“ 新工具”,倡导规划实践和规划教育的“双向浇灌”。杨保军理事长强调建设的难点在于“创新”——创新的生态、创新的意愿和创新的能力,强调以大自然和历史文化为师、促进交流,激发“创新空间”。叶斌局长主张当前所指的“开发”不等于大规模的外延开发,因此要加强对概念和学理层面的研究界定。

 

下午上半场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城市规划学刊》肖建莉副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肖扬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三位嘉宾发表主题演讲。

 

肖建莉 副教授 学术主持

肖扬 教授 学术主持

 

04  主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孙娟副院长发表主题演讲“快变量 慢变量: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新规划实践探索”。报告强调了城市规划需统筹“快变量”与“慢变量”,在快速响应经济、技术等动态要素的同时,更应重视文化、社会等深层次结构的稳定作用。透过若干“新规划”实践案例,强调规划师应具备人文经济学视角,深入理解城市的文化根基和人的真实需求,做出兼顾效率与温度的决策。未来的规划不仅是空间布局,更是对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逻辑的实践探索,呼唤规划师保持年轻心态,以人为本,在变动中实现“快”“慢”融合,从容寻求新规划的平衡之道。

 

05 主题报告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邓毛颖局长发表主题演讲“以规划之变助力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面向城市内涵式发展要求的时代所需,报告重点介绍了广州超大城市治理型规划的改革探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作为:面向实施,从编好规划到用好规划;面向融合,从分步管理到集成治理;面向市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最后展望规划行业和学科发展,提出运营型、交叉型、普惠型规划的学科发展转向。

 

06 主题报告

 

深圳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隆颢先生发表主题演讲“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数字孪生技术已经成为推动高密度城市精细化治理,促进新技术集成与夯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的关键支撑。报告从平台建设、应用成效与关键技术三个维度,介绍了深智城集团在多尺度智能建模、可计算空间等核心技术上的探索,并结合香港北部都会区快速干线规划、城市级低空数字化管服平台等案例,阐释了数字孪生技术如何赋能科学规划与高效决策。展望未来,提出应当秉持“以效促用、以用促建、以建促创”的发展路径,积极推进数字孪生先锋城市的建设。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围绕“新规划“议题,各位嘉宾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规划实践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邓毛颖局长指出,广州正通过立法引领,凝聚共识,夯实国土空间规划的法治基础。张尚武教授强调,“新规划”应回应“变”与“用”,即要应对新需求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强调需推动学科教育与行业实践融合。孙娟副院长突出了青年规划人才的重要作用。隆颢副总经理则肯定了规划的宏观统筹思维。在动态变化时期,专家建议:以“精”为理念推动政策集成,结合城市定位精准施策,并敏锐识别问题、剖析机理,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下午下半场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卓健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沈尧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三位嘉宾发表主题演讲。

卓健 教授 学术主持

沈尧  副教授 学术主持

 

07 主题报告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与空间‘三大循环’”。报告首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高质量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总体逻辑,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的基石在于遵循共性规律、赓续历史文脉、立足本土实践和发挥制度优势。报告提出,以城乡融合大循环、区域协同大循环和全球体系大循环的空间“三大循环”助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并探讨在空间“三大循环”导向下如何重塑空间规划思维。

 

08 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卓越学者”首席教授黄亚平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的转型:从体系结构到空间管控”。报告聚焦中国式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转型与创新,围绕理论、目标、模式、范式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明确提出区域规划理论与区域空间规划理论的本质差异,指出我国当前在空间规划指导理论方面存在短板。其次,阐述了国家区域战略与城市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分异,强调新时代城市区域国土空间规划需与国家战略精准适配,并聚焦生态安全、空间组织等核心目标。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区域兼具尺度大、密度高、空间冲突显著等独特性,其空间发展模式正从“核心-边缘模式”向“区域均衡模式”转变,规划范式亦需从传统的体系结构规划转向全域空间协同管控,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本土化的城市区域空间规划范式。

 

09 主题报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俭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关于规划的‘新’思考——从规划赋能的视角看规划创新”。首先,报告聚焦新背景下的规划创新与赋能路径,系统梳理城市存量更新的现实挑战,探讨规划价值观的重塑方向,指出规划需回归“为人民服务”本质,从服务“抽象的人”转向“具体的人”,摒弃“大一统”规范,建立分级分类体系。其次,提出规划创新的方法路径,包括推行复合用地、升级城市设计、应用数字化工具等技术手段,结合分层编制、简化行政许可等机制,推动规划从“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变。最后,强调规划创新需适配新生产关系与空间需求,明确以赋能人民城市建设为核心目标。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新规划”下的规划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王兰院长认为,今天的主旨报告展现了规划领域的全面创新,并提出“本科教育内核”之问,将讨论引向教育本质。黄亚平教授强调本科教学应坚守国土空间规划“一干两支”知识体系,周俭教授主张“小而精”的课程设置,沈尧副教授指出智能技术正推动"陪伴式共创"教学范式,卓健教授呼吁加强学生对规划社会价值的理解。沈清基教授系统点评了三场报告内容,强调了各报告与吴院士提出的十大关键词的内在关联性。

 

最后,吴志强院士总结强调,要通过国际化实践推动"新规划"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并呼吁全体规划同仁以“新规划”为旗帜,同舟共济、共同迈向规划新高度。

 

9个主题报告、3场圆桌讨论,各位专家从规划实践、学科发展、规划教育等多角度,充分探讨了“新规划”的趋势、价值和作为,展现了对规划创新、学科前沿的深度思考。内容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规划学界业界的专家代表、高校师生到场聆听。同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V站平台视频号、WUPENiCity视频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视频号、蔻享学术、国匠城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线上约50000人次实时观看,广泛分享学科热点和学术前沿。

 

 

 

文字报道:《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研究生第七党支部志愿团队(蓝添添、王振宇、代鹏飞、王一如、李志超、郭玉茹、魏子钧、陈丹祺、陈思楠、曹胤禧、袁满、郑思铭)

特别鸣谢: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蔻享学术、国匠城等宣传平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七党支部和学院的研究生志愿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