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 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

    作者:《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编者按]近年来,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城市大脑、智慧物联、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快速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智慧城市热潮下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新概念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多数形式大于内容;具体行业行为脱离城市系统性考虑,造成“数字”孤岛;智慧场景重复投资、应用冗余、资源浪费;等等。现阶段有必要抛开纷繁芜杂的概念,褪去精尖科技的光环,回归城市核心、本质和内核,更深入地思考智慧城市的核心议题。为此,编辑部以“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 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静思考

    作者: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智慧城市(SmartCity)的概念是我们在2010世博会总规划师办公室里碰撞出来的,将IBM的“智慧星球”(SmartPlanet)概念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的主题融合成了“智慧城市”(SmartCity)。在2007—2008年做了一系列原型架构,至今“智慧城市”概念与实践已经发展了15年。在当下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下,主要基于下面5个视野展开冷静思考:①“智慧城市”的原型架构和理论模式的反思;②“智慧城市”的多种推进路线模式比较与评价;③“智慧城市”的建设动力机制的效果;④“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可信度与指导意义;⑤“智慧城市”建设后的百姓感知与产业经济受惠程度。

  • 城市的电气化和数字化

    作者:王 坚(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

    近些年伴随着气候变化对碳零排放的重视,电动车的发展得到极大的关注,广义的城市交通电气化 (city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也成为热门话题。电气化这个100年前的新名词又进入大家的视野,城市的电气化被赋予了新的含意。

  • 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

    作者: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城市是人类居住的主要场所,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高度重视,指出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一些,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 智能技术催生新的智能终端

    作者: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智能终端,或称手持智能终端。汽车正在成为智能终端,或称车载智能终端。下一个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智能终端是什么?我以为可能就是建筑智能终端。建筑智能终端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用户可从中获得比较好的体验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

    作者:党安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我国进入新型智慧城市阶段以来,政、产、学、研各界一直在探索其新目标、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等。随着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国家战略的实施,城市智慧化发展的需求正在变化,新型技术方法的支撑也正在演进。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出新型双轮驱动特征:一是应用场景的驱动,二是数字孪生的驱动。

  • 强化理论研究,重视规划协同,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作者:甄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江苏省智慧城市设计仿真与可视化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

    从2011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开始推进国家级试点以来,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发展的繁荣期、冷静期,如今伴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及现代化治理等需求的涌现,智慧城市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稳步发展时期。

  • 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

    作者:杨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来城市实验室执行副主任)

    随着云计算、5G、边缘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智慧城市再次成为热点,这体现为城市大脑、行业小脑、WeCity、智能体、一网统管、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城市、实景三维、元宇宙等概念层出不穷,并涌现不少相关实践项目。不过,在工程项目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

  • 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人”全面赋能

    作者:刘合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自2012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以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

  • 凝核破界:对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和集成技术发展的几点冷思考

    作者:杨俊宴(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

    在当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并行的时代语境中,城市正从传统的单一空间逐渐拓展为多元空间,从静态物质空间拓展到动静交融、显隐互鉴的高频复杂巨系统。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低碳转型与生态经济发展的转换器。

  • 从智慧的城市规划到智慧城市的规划

    作者: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

    关于智慧和城市的关系,学界及业界已有多年探索。我把它归纳成3个方面的路径:一是利用一些智慧的方法来支持城市的认知和城市规划与设计;二是各类智慧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实体和规划的对象;三是人们创造未来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 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作者:牛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

    智慧城市源起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常常被认为是“智慧”的源头。自2010年左右提出以来,各地城市积极响应,取得了重大成就。

  • 面向城市建设日常应用场景的智慧城市思考

    作者:赵渺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智慧城市起源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革命与创新发展,在人类社会的技术演进中,各类信息载体如活字印刷、电报、手机都在不同历史阶段推动了社会进步;现实生活中,市民通勤途中的商务应用以及间歇性的居家办公,游客从高铁、景区到酒店的连续性Wi-Fi场景切换,都有赖于信息基础设施的物理支撑,由此形塑了片段式、复合式的非结构化城市功能与场景感知;

  • 从技术导向回归到可持续城市发展框架下的智慧城市

    作者:潘海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1960—1970年代美国有关部门应用数据库和航拍影像进行资源、灾害和贫困问题的分析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网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通过传感器、监控摄像头、控制中心、自动驾驶以及基础设施和社区的互联,以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城市管理的效率、创新能力和安全性。

  • 智慧城市热背后的冷思考

    作者:王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全要素表达、仿真推演等能力的进一步成熟,物联网、数字孪生城市等概念的实践应用,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互联网与上述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海量的精细描述城市运行状态的各类新兴数据(如位置数据、视频监测数据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因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条线系统的数据,需要由统一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管理。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