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 弘扬城市设计的中国智慧,传承中华文脉

    作者:段 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当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城乡现代化进程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以西方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淡化了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割裂了中国城乡的文化脉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理念。2021年,“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人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动力

    作者:张庭伟 (伊利诺伊大学荣休教授,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前主席)

    致力于中国的城乡现代化,探索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途径,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使命。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目标。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78年邓小平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进入21世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提为第五个现代化,加入了“社会”的内容。

  • 中国式城乡现代化:诸多的变化源自时空关系的重组

    作者:尹 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

    中国式城乡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子领域,而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全球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一部分。虽然醒得晚,但不一定走得慢,更有可能探索出新的道路。政策性的解读就不再赘述了,聊聊科学问题。

  • 中国式现代化引导中国式城市化

    作者:诸大建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为5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研究这些特征,有助于思考城乡发展与治理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把握未来几十年中国城乡发展的大方向。在中国第二个百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中国城乡发展需要紧紧扣住这5个特征,用中国式现代化引导中国式城市化或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用中国式城市化或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

    作者:王 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董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绿色规划所所长、总工室主任、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历代领导人先后制订了“四个现代化”(1964—2000年)、“三步走”(1980—2050年)、“新三步走”(2010—2050年)和“两个一百年”(2000—2050年)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既有清晰的连续性,又根据内外部形势不断优化调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逐渐丰富和全面,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不断深化认识与把握。

  • 运用系统观重新审视新型城镇化布局问题

    作者:樊 杰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

    按照系统观审视新型城镇化布局,不仅是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科学学理认识新型城镇化布局规律的需要,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有三个方面的新型城镇化布局问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在国土空间体系中讨论新型城镇化布局的问题,二是重大生产力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的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三是从城、乡两个地域功能体系的视角讨论相互协调问题。

  • 混乱中创造秩序

    作者:赵燕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双聘教授)

    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后,整个规划行业突然陷入混乱——大家被告知必须“离开”,但却没人知道要“去哪儿”。于是规划行业“百花齐放”,四面出击,“所有的人去所有的地方”。“中国式城乡现代化”这个话题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能够在规划大变局中帮助规划重新定位,在混乱中创造出新的秩序。

  • 以积极的国土空间治理促中国式乡村现代化

    作者:张京祥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

    党的二十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总结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与内涵。简要而言,与当年由西方国家开启并持续200多年的现代化道路不同,我们走的是一条基于中国独特国情、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高度压缩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几种过程并联交织、互相作用,“城市—乡村”的相互关系遂成为透视“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与未来的关键视角。

  • 对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几个重点问题的思考

    作者: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慧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阐述了五个方面的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征都与城乡现代化高度相关,人的现代化是根本,高质量发展是主线,其中一头一尾是总体要求,要从基本国情出发,目标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间是要把握好的三个主要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塑造多元城市文化,保护传承文化基因,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城乡现代化的全球共性与中国特征

    作者: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博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城乡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百年规 划史,西方规划理论导入之后,我们自己的脉络是吸纳,是转 型,还是断裂?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 髓?如何通过中国式的现代化引导中国的城乡发展?中国的城 乡现代化应当放到世界的语境中讨论,既要基于全球现代化的 共性规律,又要基于中国城乡的现代化进程特征。

  • [主编按语]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城乡规划实践应是“现代”的,但不是“西方”的拷贝;是“中国”的,但不是“传统”的复制。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误区:比如说,以为中国的就是传统的,忘记了现代中国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和努力的目标;比如说,以为现代的就是西方的,实际上当今已经完全超越了西方,是全人类的现代化运动。实际上中国可以有自己的现代化,西方也可以有现代化之前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