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师职业价值观教育
作者:袁 媛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中国已经走过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城镇化上半场,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下半场。同时,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飞速发展时代,虚实空间内涵与形态日新月异。时代变化需要不断拓展专业教育中的知识体系、技能方法等,但是规划传承的价值观内涵却是稳中求新:立足人的需求与福祉,推动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从诠释“可持续”内涵出发,面向未来的规划师职业价值观培养应注重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向往,提供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其次是“保育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规划的管控职能,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可持续利用管制;最后是“传承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让有历史积淀的城市、乡村焕发新活力,构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规划师应坚持技术理性,在依托高质量基础数据对空间发展进行分析、预判的同时,更应立足人本需求、通过理性解析实现对多元利益的有效协调,保障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人本性。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塑造规划师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应高度重视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现阶段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来实现,还需进一步明确“可持续”发展下的职业价值观内容体系、寻找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方法。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笔者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与评价体系

现阶段我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关于职业价值观内容仅有规划师应“秉公办事,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缺少对自然资源保育、历史文化传承等高质量发展新需求的回应。建议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和各规划院校的主动性,联合探讨制定符合时代需求的职业价值观内涵,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明确保育自然资源、传承文化遗产和坚持以人为本等内容,并商议职业价值观培养体系及评估要求等具体标准。

二、加强本科阶段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深化和循序渐进

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首要环节,是从业人员从普通基础教育走向职业教育的第一站,该阶段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在思政课程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各门专业课对应的思政内容里系统深化人本、自然和历史等职业价值观教育。在本科阶段的教育环节上应循序渐进:低年级以专业基础课为依托,培养学生具备基本价值取向的认知,理解规划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诉求关系;高年级通过专业核心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价值观认知,通过大数据分析、规划设计和专业实习等环节进行价值判断训练,能够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进行合理抉择。

三、践行多样化的价值观教学方法

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讲述理论内容的层面,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分组辩论、交流研讨和方案设计等多样化教学情景中获得切实收获。各院校可以根据院系办学特色和课程设置特点,创新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手段加强价值观教育。在城乡规划原理等理论课程中,通过相关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将规划师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中,并组织学生分组辩论、交流研讨,厘清知识点和深化认知度,激发学生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在国土空间总体、详细和专项规划编制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学生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加强价值取向认知,使学生深刻了解社会、生态和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利益主体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站在不同主体角度讨论、比较多方案设计,进行价值判断的实训,并能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使每一位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规划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未来工作中更加坚定地维护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职业理想;合理运用新技术、新数据,注重空间规划中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坚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