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凝练基础知识,细化专业方向,加快人才培养
作者:陈有川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不仅学生抱怨课程门数多、学习压力大,老师担心因课时减少而讲不全讲不透,而且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设计能力下滑较快。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城乡建设新需求、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等而导致不断开设新课程引起的,切实解决还应从凝练基础知识、细化专业方向、加快人才培养做起。

一、凝练基础知识

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内容应贯穿于城乡规划知识体系之中,并成为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价值理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需求日益增强,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快速显现。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升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存阶段,存量规划(甚至减量规划)成为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其相关制度建设正在有序展开,城乡规划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多学科交互作用平台的骨干。因此,致力于对人居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改变、产生影响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减缩、整合物质空间设计类知识的前提下,应将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低碳发展,政策制定、谈判协商、调查分析,国土空间构成、国土空间使用,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知识有针对性地吸收进来,凝练专业基础知识、更新核心课程体系以应对时代需求、体现中国特色、解决实践问题。

二、细化专业方向

从我国城乡建设发展需要看,城乡规划专业至少应细化出城市更新规划、乡村规划与建设、城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等4个专业方向。

新时期的城市更新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大更新”,包括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底线控制、提升品质、提高效能、转变方式等七大方面,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之中。城市更新规划应梳理城市存量空间资源和低效资产,将其策划成可盈利、有现金流的项目,发挥市场机制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实现城市开发建设向“经营模式”转变。城市更新规划专业方向人才须具备项目策划、效益分析、利益协调和空间营建等技能。

乡村规划与建设需要综合程度较高的实操人才,应熟悉乡村社会、生态、产业、文化、土地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掌握村镇规划与规划管理以及乡村建筑、景观、市政设计与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能够对村庄发展定位、整体布局、规划思路、实施措施、建设项目选址,以及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等提出意见与建议。乡村规划与建设专业方向人才犹如“全科医生”,集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工程师的多种技能于一身。

城市设计以城市物质空间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是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引导城市高品质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建筑学领域的纯粹设计导向不尽相同,城市设计专业方向侧重于对中宏观层面城市空间组织、环境塑造以及场所营造进行整体性管控,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国土空间规划可在延承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理论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补充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景观学等相关知识,完善国土空间构成要素与国土空间使用方面的理论方法,构建研究内容更广、要素更全、专业人才培养链更长的教育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方向更能体现城乡规划学科的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对城乡发展趋势研判、路径选择、布局优化、实施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加快人才培养

社会对以上4个专业方向人才需求量都很大,应开拓办学渠道、丰富学制安排、加快人才培养。从人才需求数量和人才储备状况来看,培养乡村规划与建设人才的紧迫性更为突出。地方高校是培养乡村规划与建设人才的主力军,除须尽快开设乡村规划与建设专业方向外,还应常态化地举办面向一线工作人员的短期培训班。另外,考虑到毕业生最有可能扎根乡村,设置村镇规划、村镇建设等相近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应加入乡村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