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规划要培养空间创新设计的战略科学家
作者:卓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导)

全球范围长期持续的城镇化进程曾令人相信:城市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始于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攻陷了一座座城市,往日车水马龙、生气勃勃的街区乃至整座城市被迫陷入静默封控状态,城市一度成为人们急于逃离的地方。新冠疫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城市现象,是又一次深重的城市危机。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治理的主干学科,在这次疫情中遭遇新的挑战,暴露出不少疏漏,我们需要从学科的核心任务、关键对象和认知方法展开深刻反思。

1.规划是关于未来的战略科学

应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是规划学科的根本任务。通过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它们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减少因各种突发的非常规性事件造成的损失,这一方法路径已有较多的讨论。然而,规划学科还有另一种更为积极和彻底的行动方式——通过目标设定,积聚城市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规划的这一战略维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目标定位不只是规划文本里的漂亮口号,而是规划编制中难度最大但却最具价值的部分。

参加本次笔谈的时候,上海疫情防控有了向好的转机。但是,本轮疫情过后会不会卷土重来?继续变异的新冠病毒还会带来怎样的新威胁?新冠之后会不会有其他病毒的肆虐传播?……“疫情后”或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饱受封控之苦的市民,在解封后短暂的欣喜之余,很快陷入新的忧虑:城市不再是从前的样子,我们好像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目标设立在规划学科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导向并非囿于当前已经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还包括基于未来更高标准下隐藏的、潜在的问题。

为此,规划学科尤其需要重视其战略科学的特征,增强系统性趋势预测分析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规划目标愿景的可信度和号召力,主动应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2.规划学科应回归空间本体

现代交通、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流动性,让城市功能运行的“去空间化”成为可能。伴随着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逐步完成,学科边界的不断延伸拓展,作为规划学科内核的“空间”也出现了一些“空心化”的现象。

然而,新冠疫情又一次显示了空间在城市功能组织中的关键性作用。“隔离”与“封控”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基本手段。当代大都市的“陌生人”网络社会因此切换成邻里社会;家成为融合学校、办公、休闲、运动等多种功能的基本空间单元;前所未有的新空间在城市里遍地开花:隔离酒店、方舱医院、核酸检测亭……疫情暴露出规划学科仍没有解决好“空间使用”这一基本问题,普遍存在着系列短板:许多大型医院没有达到传染防治的空间设计标准;许多老式居住小区缺乏独用厨卫设施;缺乏对独居老人、儿童、医护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空间需求的关怀;缺少对宠物、野生动物等“使用者”空间需求的考虑;等等。这些短板往往成为疫情严重程度、社会分化程度的关键因素!

回归空间本体的规划学科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抓紧修补空间使用上的短板,明确空间设施保障的底线,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保障公共卫生及其影响下的基本社会公平;二是重新认识空间在公共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网络化、高流动性的发展趋势下,继续关注传统的空间生产,保持空间近邻的作用机理,并发挥其在低碳绿色和社会和谐上的重要作用。

3.创新设计是规划学科解决问题的专业方式

在中国,规划学科属于工学,而非理学或社会科学。这要求规划学科不止于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认识问题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分解才能深入研析,而解决问题则反之,需要综合统筹,且解决方案往往不止一个,这需要一个设计的过程。这里的“设计”并不只是出于主观直觉的即兴创作,而是基于问题认识基础上的、融合科学理性的策略组织,是与规划学科“目标回溯”路径相契合的综合方法。

新冠疫情影响到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固然需要有针对性的点状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但是,一些城市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出现的乱象,说明在应对重大危机的过程中,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尤其需要统筹协同的行动方案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知行合一的学科特点使得规划本身具有浓重的创新色彩,需要围绕“空间设计”组织知识创新的能力。规划不仅要有处置长远、宏大的空间设计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应急的、临时性的综合方案的设计能力。在本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就有一批规划设计师志愿者在优化社区管理流程上发挥出专业的优势。设计作为规划学科最核心的专业能力,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得到重视和强化。一是积极拓展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历史上,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同源而生,随后渐行渐远,发展成两个独立学科。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公共卫生是城市发展的底线问题,而且重要性和复杂性非同日而语。规划在诞生之初就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继续吸纳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工具,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规划学科应对挑战的能力。二是主动实现新技术赋能。信息和智慧技术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流调溯源),保障了封控状态下城市部分功能的持续运转(如远程办公)。但是,信息仍存在部门壁垒,网络空间对减轻封控后果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技术迭代推动下的智能化数字设计(如“generativedesign”)将是未来规划学科技术方法革新的前沿。

总之,未来唯一确定的是它的不确定性,这也说明了规划学科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规划学科培养的是城市空间利用的战略科学家,未来健康美好的城市空间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创新设计!